全本小说网 > 神级暴徒 > 针灸

针灸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txt.co,最快更新神级暴徒 !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

    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

    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

    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

    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

    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

    遗产。

    针灸

    词语解释

    名称:针灸

    汉语拼音:zhēnjiǔ

    英文: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基本解释

    [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法

    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

    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

    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详细解释

    释义:亦作“针灸”。中医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

    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

    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利用热刺激来治病。针灸是我

    国医学上的宝贵遗产。

    【出处】:《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

    而皆已。”

    【示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晋

    葛洪《抱朴子·勤求》:“被疾病则遽针灸。”唐吴兢《贞观政要·征

    伐》:“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

    毕》:“宗气营卫,有生之常,针灸之外,汤药至齐。”

    针灸简介

    针灸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

    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

    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

    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

    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

    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

    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

    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

    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

    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

    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

    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

    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

    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起源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

    说

    《黄帝内经》

    :“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

    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

    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

    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

    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

    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

    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

    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

    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石。《山海经》说:"有石

    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

    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

    《山海经》

    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

    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

    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

    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

    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

    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

    法的前身。

    针具的“针”,繁体作“针”,字从金从咸,“金”表示“金属”,如金、银、

    青铜等材料,“咸”意为“酸涩”(见互动百科“咸”字条),“金”与“咸”联合起

    来表示:“一种产生酸涩感觉的器具”。不排除古人采用油炸过的竹针作为一

    次性针具的可能,这种竹针名叫“箴”,其字形中的“咸”,依然是“酸涩”的意

    思。

    发展历史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

    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

    王世纪》)。而据

    《内经》

    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

    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

    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

    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

    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

    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

    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

    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

    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

    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

    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

    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

    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

    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

    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

    系统,

    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

    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

    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

    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

    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

    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

    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

    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

    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

    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

    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

    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

    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

    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

    化,也出

    针灸大成(光绪木刻)

    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

    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

    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

    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

    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

    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

    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

    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

    病。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

    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

    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22年撰《针灸逢源》,强调辨

    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

    取用。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

    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

    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

    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

    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

    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

    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

    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

    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

    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40多年来在继

    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

    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

    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针

    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

    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

    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

    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

    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

    好的效果。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

    开始传播到国外。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

    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

    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

    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

    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

    联合会在BJ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

    确立。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名词集释

    1.针,古作“箴”或“针”,字从竹从咸,或从金从咸。“咸”意为“酸涩

    感”,加竹旁表示“竹制的令人肌肉有酸涩感的医具”;加金旁表示“金属制的

    令人肌肤有酸涩感的医具”。

    2.灸,字从久从火。“久”意为“时间长”,“火”指“烧

    灼”。“久”与“火”联合起来表示“慢火烧灼(皮肤)”。

    3.砭,远古时代的手术刀,“针”的前身。字从石从乏。。“石”表

    示“石制的(工具、器具)”、“石刀”、“石针”;“乏”意为“减

    损”。“石”与“乏”联合起来表示“以石刀切割痈肿以减损其体积”、“以石针穿

    刺脓包以减损其体积”、“以石制医具排脓”。本义:以石针排脓、放血。引

    申义:a.专用于排脓、放血的石刀、石针。b.专用于刺激穴位的针灸用针。

    4.痈,古作“癕”,字从疒从雍。“雍”意为“在外围加上一

    圈”。“疒”与“雍”联合起来表示“皮肤表面不断加大的肿块”。

    5.疡,字从疒从昜。“昜”意为“播散”、“散开”。“疒”与“昜”联合起来

    表示“人体表皮脓肿的溃烂”。

    6.疮,字从疒从仓。“仓”本义指存储粟米的圆形建筑物,或指粟米的

    堆垛。“疒”与“仓”联合起来表示人体表皮上出现的粟米堆垛样的脓肿。

    7.创,字从仓从刀。“仓”本义指粟米的堆垛,转义指人体表皮上出现

    的粟米样脓肿。“仓”与“刀”联合起来表示“用石刀或金属刀切割脓肿(以引

    流脓水)”。

    8.金创,或作”金疮“,指用金属刀具切割脓肿。这是中国古代医学体

    系分类中的“外科”。

    9.脓,字从肉从农。“农”本义指乡村的生业,转义指乡村粪水及其气

    味。“肉”与“农”联合起来表示“人体表皮生长出来的粪水般的溶液(它和粪

    水一样臭,一样混浊,一样能长蛆虫)。

    10.穴,字从宀从八。“宀”指特定场所、处所,“八”意为“分

    开”。“宀”与“八”联合起来表示“开口的所在处”。在针灸术中指人体体表的

    一些特殊位点,其下连接肌体中的刺激感传递通道——腧。

    11.腧,字从肉从俞。“俞”意为“捷径”,引申为“通道”。“肉”和“俞”联

    合起来表示“人体中的通道”。在针灸术语中指“人体中传递体表刺激感的通

    道”。

    12.经,字从丝从巠。“巠”本义为织布机上纵列的排丝,引申为人体

    中自上而下布列的用于传递信号的纤维束。

    13.络,字从丝从各。“各”意为“十字交叉”。“丝”与“各”联合起来表

    示“丝麻纤维以十字交叉方式组织起来的网”。在针灸术语中指沿着经脉一路

    向左右伸展出去的支纤维束,它们与经脉构成了许多“十字交叉”之形。

    14.痏,字从疒从有。“有”意为“皮肉”、“肌肉”、“软组

    织”。“疒”与“有”联合起来表示“皮肉伤”、“软组织挫伤”。《灵枢经》:“已

    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外侧指少

    泽、关冲、商阳;内侧指少商、中冲、少冲)。”《素问·刺腰痛篇》:“刺

    之三痏。”

    15.肿,繁体字从肉从重。“重”意为“下沉感”、“下坠

    感”。“肉”与“重”联合起来表示“全身,或身体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增加份量,

    带来下沉感、下坠感”。本义:身体全部或局部因病而增加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