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中华秘典 > 第十六章上古囧事

第十六章上古囧事

作者:风天小畜卦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txt.co,最快更新中华秘典 !

    这刑天是炎帝的无名死党,不仅打架生猛,还会填词作乐,吟两首小曲儿,实乃文武双全。

    听说大哥被公孙小儿海扁了一顿,还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刑天这个气可就不打一处来,一掌劈散了桌子,提起乾坤斧和风神盾,旋风一样地疾驰而去,他决定用拳头为主子讨个说法。

    世界上有两种对手最叫人头疼。

    一种是打不怕的对手。

    一种是打不死的对手。

    而刑天是让你头皮发麻的对手:既打不怕,也打不死。

    一般人最好祈祷自己不要遇到这样的对手。

    黄帝自然不用祈祷,因为他不是一般人。

    却说那刑天一路直奔黄帝老窝而去,左手举风神盾,右手挥乾坤斧,过五关斩六将,直杀到黄帝殿前,张口就骂:“公孙小儿,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有什么资格当老大?有种的就出来跟爷爷我一决高下。”

    黄帝此时正在宫中喝小酒,听小曲,兴致勃勃地欣赏宫女们的曼妙舞姿,猛地听到门外有人叫骂,甚是败兴,三两步踏出门外,看看是哪个不知好歹的小妖又来找揍。正出得门外,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形猛扑过来,一柄利斧直劈而下。黄帝一见来者不善,轩辕剑呛然出鞘,迎头击去。

    剑斧交加,电光闪耀,两个就这样你死我活地斗将起来,直杀的是飞沙走石,山摇地动,三百个回合下来,难分胜负。

    棋逢对手,英雄遇上打虎汉。

    两个人一直杀到常羊山旁。

    兵不厌诈。

    黄帝老儿一见对手不是善茬,打持久战也不是自个儿的特长,小眼珠一转,大喝一声:“看飞镖!”

    刑天正打得起劲,忽听有暗器来袭,急忙侧身躲避,哪料黄帝耍诈,根本没劳什子暗器。就在这瞬息之间,只见黄帝手起剑落,咔嚓一声,刑天的脑袋已如南瓜般滚落在地。

    “黄帝小孙,居然出此下流阴招,我今天跟你没完!”那被斩下的头在地上依然冲黄帝吼叫。

    刑天没了头,身子却依然不倒。

    没了头的刑天,无目可视,只能挥斧乱舞,劈山山倒,劈水断流,可就是劈不到黄帝。

    黄帝躲在一旁,看着无头苍蝇般的刑天,嘿嘿笑着。

    只可惜刑天没看过《西游记》,否则学那猴子唤两声“头来、头来”,脑袋自然就回到脖颈上了。

    为了不让刑天找到头,黄帝跃身而起,挥剑而下,将那常羊山劈成两半,一脚将刑天的脑袋瓜子当足球一样踢进了山肚子里。

    大山合二为一,刑天再也找不到他的脑壳了。

    黄帝老儿够绝。

    没了头的刑天很生气,巨斧一挥,划开*和肚脐,他以乳为眼,以脐为口,继续杀向黄帝。

    黄帝见刑天竟有如此的斗志,不禁也心生敬意,不忍再下狠手,抽身而去。

    刑天没了脑袋,无法追上黄帝,无头的身子也不能离头太远,只好留在常羊山,每日挥斧斩石,劈山掀土,好寻着他那脑袋,再找黄帝老儿算账。

    刑天本无名。

    与黄帝一战之后,方名刑天。

    刑即杀也,天即黄帝,刑天即杀黄帝以复仇之意。另有一说认为,刑是割、刈的意思;天是首,即头的意思;刑天即斩头。

    头可断,血可流,不杀黄帝死不休。

    刑天头断,壮志不屈。

    晋代世人陶渊明在读到刑天的故事后,不禁歌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几千年来,刑天不屈服、不妥协的精神,已经溶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君不见,豪杰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面不改色眉不斜。

    砍头不过碗大个疤,十八年后还是条好汉!

    你的就是我的——黄帝的发明事业

    黄帝灭了蚩尤、收了炎帝,先后又经过五十二场大小之战,征服了四方不肯臣服的部落,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开始划分政治区域,制定法规条例,开动国家机器运转起来。与此同时,黄帝的发明事业也拉开了帷幕。

    作为国家领导,忧国忧民还来不及,哪里有闲心思去搞发明?可是在古代就不一样了,一个领导水平的高低,往往是由他发明东西的多少来决定的。只有发明本领过硬的领导,老百姓才会心服口服。例如前面我们讲到的有巢、燧人、伏羲等,都是靠发明起家最后被人民推举当上了首领。

    而轩辕同志则是这些发明家中的翘楚,称得上是发明大王。据说他的发明无所不包,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娱乐,从生老病死到政治国防,就没有涉及不到的方面。这些令世界发生巨大改变的发明有: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阵法、音乐、陶器、井田、历法、文字、算术等等。

    一个人要真的能够发明这么多东西,那他的大脑开发程度一定比爱因斯坦还要高。这样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也只配给他提鞋。

    黄帝真的发明了那么多东西吗?

    所谓黄帝的发明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别人的功劳,甚至可能所有的发明都另有其人。

    与蚩尤大战时用过的指南车是风后造的,音律乐器是伶伦发明的,文字是仓颉初创的,甲子是大桡制定的……黄帝甚至连老祖宗已经申报了专利权的发明也挪到了自己的名下,比如燧人的钻木取火、神农发明的耒耜等。

    虽然黄帝这种做法不怎么厚道,但是没有人出来跟黄帝扯皮,也没人找他打官司,因为他是老大嘛!他们反倒认为,黄帝剽窃自己的发明成果,那是自己的无上荣光,人们甚至排队要将自己的发明送与黄帝。

    不能说古人没有维权意识,是他们深知要想使自己的发明成果能够发扬光大,除了以黄帝之名推行外,别无他法。

    不知道在众多先人臣子发明创造的刺激下,黄帝有没有专心致志地搞出过一两项属于自己的专利来。不过,这似乎不是他应该关心的问题了,因为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发明来让他操心:这些发明能不能运用到实际中,如何批量化生产,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结果是,以上那些很实用的发明最终推广流传开来。而黄帝,则凭借这些创世之举,留下了千古美名。

    而那些真正的幕后英雄,我们也是不能忘记的。

    首先我们要记住的是发明文字的仓颉。

    有人说他名字中的仓字,标明他老家是在陈仓,也就是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中偷渡的那个陈仓。

    仓颉天生是个神童,一生下来就喜欢胡写乱画,到处涂鸦。他相貌非凡,龙颜重瞳,每只眼睛都是双黄蛋。

    经现代医学解释,重瞳实际上属于瞳孔发生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线进来,就好像你把照相机镜头分成两半,一样可以用。另有说法认为,重瞳是由脑部寄生虫引发,一般拥有重瞳的人,寿命都不长。

    历史上可确信的重瞳者有四人,除仓颉外,其余三人分别是虞舜、项羽和李煜。

    在仓颉之造字前,人们还在用燧人氏的老婆?m兹发明的结绳记事。仓颉又是如何发明文字的呢?

    据说有一天,仓颉的母亲到田里干活去了,仓颉在家里编织箩筐,一个哥儿们突然跑过来拉仓颉跟他一起上山打猎。仓颉听说是打老虎,立马来了兴趣,拿过打虎棒就兴冲冲地出发了。

    不过为了让母亲放心,山上之前仓颉在墙壁上画了一只老虎,又画了一个圆圈,里面还点了一点,意思是说自己外出抓老虎去了,要等太阳落山才能回来。

    仓颉的母亲回来,见墙上画了一只大老虎,旁边还有一口井,误以为自己的儿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一下子就昏厥过去。仓颉的母亲惊吓过度,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仓颉既后悔又难过,为了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他立志要造出字来。

    为了造出人人都能看明白的文字,仓颉到各地采风,寻找灵感。有一次,仓颉走到一个三岔路口,看见几个老人在争执: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走,说东边有小肥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方有花野猪;还有一个老人要往西,说那边有好多大白兔。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根据地上野兽的脚印认定方向的。

    聪明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每种野兽都有不同的脚印,我为什么不能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呢?从此,仓颉开始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造出了中国第一代文字——象形文字。

    仓颉造出了字后,就把它们刻在龟壳上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认为仓颉很了不起,就封他做了史官。那些龟壳上的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甲骨文。

    相传仓颉发明了文字后,上天兴奋得下起了粟子雨,鬼怪悲伤得在夜里大哭。(天雨粟,鬼夜哭)老天之所以要降粟雨,估计是因为有了文字,可以录下上天的好生之德,也好让后人敬畏天帝的神威。至于鬼为什么要在夜里哭呢?这个其实更好理解。向来对付鬼的办法,莫过于咒语符文,和文字脱不了干系。从此之后,妖邪鬼怪的日子不再好过了,自然要痛哭一番,来告别曾经逍遥自在的生活。

    仓颉发明的文字到今天演化成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方块汉字,为了感谢他老人家,后人将之尊为文祖。

    其实,中国的文字早在仓颉数千年前就已经诞生了。关于仓颉发明文字的传说,只是古人对于仓颉的一种盲目崇拜。这样说并非全盘否定仓颉对文字的贡献,事实上仓颉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

    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创制出乐律。

    伶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音乐家。

    黄帝时期,人们还不知道音乐是什么东东,只知道鸟叫的声音蛮好听。当时的娱乐活动无非就是围着篝火扯着嗓子吼,很有些猩猩聚会的风范。

    据说有一次黄帝骑马经过某地,忽然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传出。黄帝的马受了惊吓,身子立了起来,把黄帝摔了下来。黄帝很生气,命人寻找肇事者,结果发现是一个叫伶伦的家伙在吹箫(竹管)。

    黄帝想不到一个小小的竹管居然能发出如此犀利的声音,觉得伶伦是个人才,好好培养,将来一定能大有作为。于是,他不仅没有责备伶伦,反而给他安排了一个工作——作曲。

    伶伦从一个落魄的待业青年,一下子变成了月薪过万的白领,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一门心思投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之中。

    为了能够创制出有节奏的音乐,伶伦专程前往凤岭,据说鸟类中最杰出的歌唱家——凤凰栖息在那里。伶伦根据凤凰歌唱的两个六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推敲,终于创制出了十二音律。从此,五音不全的历史宣告结束。

    伶伦创制出十二音律后,黄帝就封他为乐官,专门负责制作各种乐器和乐曲。后来他和一个叫荣辕的人铸造了十二口钟,用来和五音(宫商角徵羽)。他自己还特别制造出了一种乐器——磐。完成了这些,仲春二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伶伦为黄帝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黄帝很高兴,赐伶伦以名为姓,所以伶伦的后代子孙都称为伦氏。此后,历代掌管宫廷音乐的人则被称为“伶人”,再后来则成为演员的别称。

    相传黄帝与蚩尤一战,天下百姓死伤无数,黄帝很伤感,命伶伦创作了一首名为“清角”的乐曲,来祭奠亡魂。据说这支曲子悲凉激越,比肖邦还要肖邦,就连天地都为之感动,鬼神听了也忍不住落泪。

    春秋时期的晋平公是个音乐发烧友,他手下有个著名音乐人师旷。有一次,卫灵公前来拜访晋平公,并让随行的乐师师涓在宴会上演奏了一首悲哀的乐曲——《清商》。平公听过之后,觉得还不过瘾,便问师旷:“难道这就是最悲伤的音乐吗?”师旷回答说:“不是,《清徵》比它还要悲哀。”平公就让师旷来一曲《清徵》。师旷拿起琴弹了不一会儿,有十六只黑鹤从天而降,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宾客们一个个都非常高兴,平公更是欢喜,提起酒盅给师旷敬酒,又问道:“《清徵》是最悲伤的音乐吗?”师旷回答说:“跟《清角》比起来,它差远了。”平公很感兴趣,“那你就给我们弹一个吧!”“不行,这是黄帝奏给鬼神的音乐,不能轻易演奏,搞不好会招来祸端。”师旷拒绝了平公的要求。平公不干了,死活要让师旷演奏。耐不过平公的软磨硬泡,师旷只好硬着头皮演奏《清角》。刚一开始弹奏,西北方就风起云涌,逐渐弥漫了整个天空。再一弹奏,八级大风就刮了起来,大雨夹着冰雹噼里啪啦地打了下来,掀房揭瓦,折杆断木,宴桌上的杯盘碗碟翻滚着砸向人们身上,宾客们吓得四散逃走,平公则吓得屁滚尿流,躲在角落里不停地筛糠。后来晋国接连三年大旱,平公也躺在床上生了一场重病。

    由此可见,作为音乐家的鼻祖,伶伦并非浪得虚名。

    黄帝时期,人们虽然已经懂得用火来烹饪食物,不过当时也就吃吃烧烤罢了,还吃不上炒煮煎炸的满汉全席,因为没有锅碗盆瓢等炊食工具。后来一个叫宁封子的人发明了陶器,人们终于能够吃上利用各种方式烹饪的大餐了。

    陶器的出现,就好比我们现在使用上了微波炉,吃饭从此变得简单方便多了。据考古发现,在西安半坡,黄陵桥山,河南仰韶、龙山等古遗址发掘出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说明我国在五千年前就已经使用上了陶器。

    陶器又是如何发明的呢?

    据说又一次,宁封子将鱼放在火上烤,结果全烧焦了,宁封子一气之下,把剩下的几条鱼用泥封住,放进火堆里,然后就外出办事去了。等到他回来,想起火堆里的鱼,赶紧刨出来一看,只剩下一堆泥壳,泥壳中的鱼就剩几根鱼骨头了。没了鱼吃,但好歹还有个泥壳。宁封子拿着泥壳左看右看,又将它放进河里盛满水,结果滴水不漏。宁封子像是受到了某种启发,于是用泥巴做了一个泥筒,放进火里去烧,三天三夜之后,烧出来一个红色的硬泥筒,又能装水,还能放在火上将水烧沸。后来,宁封子就依此方法又制作出一些泥筒,分发给众人。于是大冷天人们都有了热水喝,还能将食物用水煮熟了吃。

    宁封的事迹传到了宫中,黄帝于是任命宁封子为“陶正”,也就是专门负责制作陶器的官员。

    后来,宁封子在烧制陶器时发生意外,陶窑坍塌,宁封子被烧死。但有人说,他亲眼看见宁封子在烟火中冉冉上升,羽化登仙了。

    当然,黄帝手下还有很多发明达人,比如胡曹和他的老公伯余发明了衣和裳,於则发明了鞋子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既然所谓的发明大王——黄帝的发明事业都是建立在他人的聪明才智和苦心经营上,那么黄帝老儿忙啥去了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看来,这皇帝时代的能人真不少啊!

    师母衣袋皇帝的正经事儿

    昆仑山上好人家——黄帝爱旅游

    举我们认为黄帝剽窃了他人的劳动成果,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黄帝不干了,站出来说:“我冤啊,我比十个窦娥加起来还冤啊!”

    事实上,黄帝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剽窃任何人的发明,他本人对发明丝毫不感兴趣。至于将那些发明归到黄帝名下,不过是后人为了拍黄帝的马屁,而给他戴的高帽子。

    为此,黄帝很委屈地替自己辩解:“发明关我鸟事,旅游才是我的最爱。”

    话说黄帝打完三年抗尤战争,又打了五年内战,终于实现了江山一统的大好局面,哪还有心情去钻研什么发明创造,一心想着给自己放一个长假,全国各地走走,看看大好河山无限风光。

    黄帝叫上风后和常伯两个铁杆兄弟,一个替他背路上看的各种言情武侠小说,一个替他背用来对付劫匪路霸的轩辕宝剑,三个臭皮匠就这样潇潇洒洒地出发了。他们去过许多地方,什么昆仑、青丘、洞庭、峨眉、王屋……都留有黄帝的脚印。

    首先说说黄帝最喜爱的地方——昆仑山(非今日中国西部的昆仑山)。

    关于昆仑山的具体位置,古今说法不一,反正到今天还是一个谜。

    葱岭、祁连山、昆仑山(今天的昆仑)、岷山、巴颜喀拉山……都曾被认为是昆仑山。

    甚至有人说,昆仑山是生殖崇拜的象征,而且十分肯定的说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

    《山海经》中曾多次提到昆仑山。《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人分析这一段话,指出其中的西海是地中海,流沙乃撒哈拉沙漠,赤水即红海,黑水则为青尼罗河。于此,认为昆仑山位于非洲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一带。搞不好就是乞力马扎罗山或肯尼亚山。

    但愿有人能相信这种说法。

    据有关人士结合诸多史料推断:昆仑山大致在中原(河南)西北方。这样的说法还靠点谱。

    据说昆仑山共有九重,高达一万一千里。山上有天梯可直达天庭,当年伏羲和女娲就经常顺着天梯爬上天庭去玩。山下有弱水深渊,四周还环绕着长有火树的火山,火山上的火树全天候不停燃烧,成为昆仑山的天然照明光源。大火中还生活着一种比牛还大的老鼠,毛长两尺,细若蚕丝。这老鼠在火中则全身通红,一出来则变得雪白。这家伙怕水,沾水便死翘翘。用它身上的毛织布作衣,脏了不需用水洗,放火里烧一下即洁白如初,人们称其为“火浣布”。

    黄帝老人家还特意在昆仑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华丽的行宫,四周有白玉栏杆围绕,每一面有九井九门,进入门内,便是巍峨的宫殿,由五城十二楼组成。宫殿的主要负责人叫陆吾,这家伙长得很猛:人脸虎身,九头九尾。另外还有一些凤凰,负责管理宫殿里的器具衣物。

    在宫殿内最高的地方生长着一株高四丈、五个人才能合抱的大“稻子”。在它的西边有珠树、玉树、璇树,上有叼着蛇的凤凰鸾鸟;东边有沙棠树和琅?树;北边生长着碧树、瑶树、珠树、文玉树、?琪树,这些都是生有珍珠美玉的树,文玉树上更是长有五彩斑斓的玉。

    琅?树上也长着珍珠般的美玉,异常珍贵,不过凤凰鸾鸟喜欢偷吃。为此,黄帝特别安排专人看管琅?树,这个人叫离朱,长着三个脑袋。离朱躺在琅?树旁的服常树上,三个脑袋轮流睡觉,不分昼夜地盯着琅?树,他的眼睛明亮得连秋天鸟儿身上新长的毫毛都能看清,谁也别想染指琅?美玉。

    稻子的南边有绛树、雕鸟、蝮蛇、六头蛟和视肉。视肉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东西,它没有四肢百骸,就是一堆状如牛肝的肉,当中还有一对小眼睛。据说视肉常常出现在帝王陵墓中,是那些死去的老祖宗们最理想的美味:因为它的肉永远吃不完,吃一块,它立即又长出一块来,无论怎么吃它都是老样子。

    黄帝还在昆仑山西南方向四百里远的槐江山上,建了一座空中花园,名为“悬圃”。悬圃的长官叫“英招”,人脸马身,虎纹双翅,他时常飞翔在悬圃上空,发出大声的嗥叫。站在悬圃展望四方,景色壮观。山火笼罩中的昆仑山,珠玉璀璨,帝宫富丽堂皇;向西可看见水光连天、浩渺无边的稷泽,那是后稷神灵所在之地;北边是高耸的诸毗山,槐鬼离仑居住在那里;在悬圃的东边,是巍峨的恒山,鹰和?(zhān)鸟在山间盘旋。据说曾有一只?妈妈生了四个小?,小?长大后要离开母亲过独立生活,?妈妈不舍,像人一样放声恸哭。

    恒山还是各种鬼怪聚集的地方。据说黄帝有一次游玩至此,得到一只神兽,名叫“白泽”。这只神兽会说普通话,而且脑袋瓜子特别好使,知道天下所有的妖魔鬼怪。黄帝很好奇,便让他将所有的鬼怪都画出来,并一一注明,总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

    为了管理这些鬼怪,黄帝任命神荼和郁垒兄弟俩为治安联防队长。这两兄弟住在东海的桃都山上,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上有一只金鸡,每当太阳升起时,金鸡就跟随扶桑树上的玉鸡高声鸣叫。树下有一山洞,乃众鬼出入之道,也就是所谓的鬼门。每日天亮之前,神荼和郁垒就来到洞前值守,审查那些在人间游荡后回来的大小鬼怪。一旦发现有哪个鬼怪没有经过组织批示,妄自祸害人间,两兄弟就毫不客气地拿芦苇绳子把它捆了起来,送去喂老虎。这样一来,鬼怪们就老实多了。后来,人们用桃木雕刻两个手拿芦苇绳子的神人,代表神荼和郁垒,置于大门两旁,用以驱鬼辟邪。再后来,人们为了简便起见,将二人的模样画在门上或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门上,据说也有同样的功效。从此,神荼和郁垒就成了世代相传的门神。

    在悬圃的下面,还有一眼泉,泉水纤尘不染、冷冽冰寒,流入昆仑山附近的瑶池,名瑶水。另有一泉名“醴泉”,旁边生有各种稀奇古怪的花草树木。

    昆仑山奇幻如仙境,黄帝隔三岔五就要来这里逛逛。

    有一次,黄帝到昆仑山游玩后,回去经过赤水时,不小心把它最心爱的一颗又黑又亮的宝珠弄丢了。黄帝心里着急,于是悬赏寻珠。

    首先站出来的是个秃子,叫知,是黄帝手下最聪明的人。可是他那学富五车的聪明才智,偏偏就想不出宝珠究竟在什么地方,苦苦找寻了半天,最后空手而归。

    看守琅?树的离朱自告奋勇,他心想,凭着我六只明察秋毫的眼睛,找颗珠子岂不是小菜一碟,结果他把六颗眼珠子差点没挤破,还是没能找到宝珠。

    黄帝既失望又生气,声称谁要是能找回宝珠,就把公主许配给他。

    老大下了血本,诸人跃跃欲试。

    吃诟抢先蹦了出来,他以能言善辩著称,经常干些舌战群儒、气死活人之类的工作。可是找东西是细致活,辩才再好也派不上用场。吃诟无功而返,被黄帝骂了个狗血喷头。

    “吃货,都是一帮吃货。”黄帝气昏了头,病急乱投医,将手下最粗心的象罔一把揪出来,命令道:“你去把朕的宝珠给寻回来。”

    象罔这呆子漫不经心地来到赤水河边,睡眼惺忪地随意一扫,“嘿!好家伙,原来你躲在这里啊。”那黑光闪耀的宝珠恰巧就在象罔跟前的草丛里。象罔这小子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回了宝珠,捡了个大便宜。

    象罔找回了宝珠,黄帝一高兴,又昏了头,二话不说,将自己心爱的宝珠塞到了象罔手中,说:“你挺能干,这个宝珠就交与你替朕保管好了。”

    “能干”的象罔全然不把黄帝的重托当回事,随便把宝珠往自己的袖子内一放,每天照样飘飘洒洒,无所事事地东游西荡,结果后来被震蒙氏的女儿略施小计,将宝珠骗了去。

    黄帝恼羞成怒,甩手给了象罔两计耳光,随即命人去追捕震蒙之女。岂料那女子宁死不屈,将宝珠吞入腹内,跃身汶川(即岷江,也就是2008年大地震的那地儿)。死没死成,结果变成一个马头龙身的怪物,人称“奇相”,从此做了汶川的水神,后来还帮助大禹治过水。

    黄帝居住在昆仑山时,时常外出游览,到过西方的大沙漠,也就是今天的撒哈拉大沙漠。沙漠中有“洹流”,意思是说那里的沙非常轻细,能像水一样流动,人一踏上去就会往下陷,深不可测。黄帝就差点陷了进去,幸好被风后拽住。

    屈原就曾警告过人们“灵魂不要到西方去啊,那里有浩瀚无边的流沙”。(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在那里,沙子随风起舞,漫天黄沙如迷雾。有许多长着翅膀的龙、鱼之类奇怪的生物在其中飞翔。流沙上还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植物,叫“石蕖”,就是石荷花,十分坚硬,却又非常轻巧,一条茎上长有百片叶子,千年开一次花。

    除了昆仑山上的行宫外,黄帝还青要山(今河南新安县)建有一处秘密行宫,估计是怕豹尾虎齿的河东狮西王母发飙,所以不敢堂而皇之地对外公布。

    据说黄帝有一次到青要山游玩,遇见一个名叫武罗的女子。这武罗明眸皓齿,杨柳细腰,不仅容貌美艳,而且衣着打扮时尚前卫,身刺豹纹,耳戴金环,环佩叮当。黄帝当时就哈喇子长流,灵魂出窍,迈不动步子了。为了博得美人欢心,黄帝立即让风后、常伯哥俩招标施工,在青要山上为武罗修建别墅。武罗本是个拜金女,见来了个帅哥加大款,求之不得,顺水推舟做了黄帝的小蜜,成了青要山的女主人。

    青要山上有一种青鸟,红眼红尾,跟野鸭差不多,由于它是治疗不孕不育的绝佳良药,因此很快就被人们杀光灭绝了。此外,还有一种方杆黄花的草,名叫“荀草”,结出的红果,具有天然美容效果,吃了它,恐龙也能变西施。每年都会有很多女子来到青要山上,名为祭拜武罗,实则是想得到上述两样东西。

    接下来说说黄帝的两个老婆

    丑女无敌——嫘祖和嫫母

    黄帝爱旅游——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只怕更多的时候,黄帝不过是借着旅游的幌子,在外面寻芳猎艳胡采野花。后来有些皇帝像赵佶、乾隆等,就以黄帝老祖宗为榜样,没事就喜欢踏青郊游下江南打打野食啥的。

    按说皇帝们三宫六院,嫔妃成群,佳丽无数,性福的不得了,为什么还要往外跑呢?

    正所谓家花没有野花香,皇帝也不例外。

    黄帝有不少老婆。相传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其中以嫘祖和嫫母最为著名。

    嫘祖生于西陵(今河南西平县)。

    据说有一次黄帝在具茨山(也叫始祖山,今河南新郑市西南)打猎,兔子野猪没见着半只,却看到一个女子在桑园养蚕,并且看到她穿着一件蚕丝做成的金色彩衣。

    人虽不美,但衣服却是时尚新潮。

    黄帝从来没有见过那么漂亮的衣服,于是就向这位女子询问衣服是如何做成的,但他得到的答案是:非丈夫(老公)不传授。

    黄帝是个金牌钻石王老五,守身多年,本想把自己的初夜献给最爱的人,可是眼下这女子却并非他梦中之情人,却又以成亲相要挟才肯授予蚕衣之术。

    “我从是不从呢?”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黄帝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一咬牙,把这个女子带回了家。

    这个女人就是发明种桑养蚕的嫘祖。

    黄帝慧眼识贤妻。

    嫘祖勤劳能干,带领族人一起养蚕抽丝,纺纱织布,人们有了衣服穿,再不用穿兽皮树叶和麻了。

    据说黄帝还用他的慧眼替自己的儿子看上了一个好媳妇,《三家注史记》:“黄帝为子昌意娶蜀山氏,后子孙因封焉。”昌意和蜀山氏的儿子就是后来的颛顼帝,这是后话了。

    嫘祖又是如何发明养蚕抽丝的呢?

    据说有一次,嫘祖在林间采摘野果,在一颗树上她发现了一种晶莹剔透的白色果子,惹得嫘祖垂涎欲滴,结果摘下来一咬,居然嚼不烂。嫘祖很好奇,于是就采集了一些白果带回去放在水里煮,结果煮也煮不烂,用木棍搅了搅,就变成一团白色的丝线,闪闪发光挺招人喜爱。“咦,这是什么东东?”嫘祖更好奇了,她决定要把这个神奇的东西弄个明白。

    第二天清早,嫘祖就跑到山上那棵树下仔细观察,经过三天三夜的定点观察,嫘祖终于发现“白果”原来不是树上结的果实,而是一种白花花的虫子嘴里吐出的丝绕织而成的。她还发现这种虫子只生长在一种树上,吃树上绿油油的心形叶子。

    嫘祖于是采集了很多“白果”回家,把它们放进水里煮过之后,抽出丝线来。后来又将这些丝纺织成绸布,做成了世界上第一件丝绸衣服。嫘祖成了皇妃后,将这种技术传授给人民,开辟了种桑养蚕的历史。人们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将她尊为“先蚕娘娘”。

    世间本没有蚕。据说它是由人马合一变成的一种生物。

    话说早些时候,有个小女孩的父亲出门很久都没回来,家里就她和一匹白马。小女孩很担心父亲,就对白马说:“白马啊白马,你要是能找回我的爸爸,我就嫁给你。”那白马像接到命令一般,立刻就飞奔而去。几天之后,白马真的把小女孩的父亲给接回来了,然后围着小女孩跳起了踢踏舞,准备迎娶心上人。

    女孩的爸爸觉得奇怪:“这白马接我回来的路上还好好的,怎么一到家就抽风了呢?”于是他询问女儿,得知了事情的原委。“人怎么能和马成亲呢?不行,坚决不行。”小女孩的父亲怕白马闹出乱子来,于是用弓箭射死了白马,然后把它的皮剥了下来,晾在院子里的竹竿上。

    小女孩一句话,害死了白马。她非常后悔,伤心地抚摸着白马的皮,多么希望白马能够活过来。就在这个时候,那张马匹突然从竹竿上伸展开来,将小女孩裹在里面,然后旋风一般地消失在了门外。

    小女孩被马皮裹得越来越小,最后落到一颗树上的时候,变成了一条只有两寸长的虫子。这只虫子在树上蠕蠕而动,慢慢地摇晃着她那马一样的头,从嘴里吐出一条白而闪光的长长的细丝来,慢慢把自己包裹在里面,一段时间后,又化成一只蛾子钻出来,在树叶上产卵,那些卵又孵化出许多和她一模一样的虫子来,它们吃树叶,吐丝,结茧。

    因为这虫子吐丝缠绕自己,后来人们就给它取名为蚕。也有人说“蚕”是“惭”的意思。人们又将蚕生活的树取名为桑树,因为小女孩在桑树上丧失了生命。

    正是因为有了小女孩和马的恩怨,才有了后来的蚕桑丝绸。

    在山西夏县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五千年前的半枚蚕茧化石,证明了嫘祖养蚕的说法属实。嫘祖发明的丝绸成了中华民族的专利,尤其是深受西方洋妞们的喜爱,所以中国人就将千里迢迢将丝绸贩卖到印度,狠赚洋鬼子们的金元,为此还专门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

    黄帝的次妃中以嫫母最为出名。

    嫫母的名气,主要是缘于她那相当有创意的长相:额头像个锤子一样突出,鼻梁骨塌陷,面色黝黑似烧炭。(锤额??,形簏色黑)

    比夜叉还要猛两分的容貌,自然使得嫫母名扬天下,乃至位居古代四大丑女之首(其余三位是战国时齐国的钟离春、东汉时期的孟光、东晋人阮德慰的女儿)。这四大丑女除了长得吓人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品德一流。

    其实,嫫母的容貌虽然让人躲闪不及,比起齐国丑女钟离春(无盐),还是要稍微标致那么一点点的,但是因为她的老公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她也就当仁不让地占居榜首了。

    按理说,咱老祖宗黄帝乃一国之君,要什么样的美女没有?为啥偏娶一个超重量级的“恐龙”做老婆呢?

    一般认为,黄帝娶嫫母是为了制止部落之间的“抢婚”事件。

    据说当时经常有饥渴的单身男子躲在路边,看见漂亮女子就冲了过去,抢回去强迫成亲,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经常引发部落之间的冲突,严重扰乱了社会稳定,给创建和谐社会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黄帝为此很是头疼,他和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想出个好办法。就在黄帝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曾经见过的一个丑女人,因为她长得丑,所以没人抢她,不过她的哥哥因为长得帅,被一个部落的女人抢走了。想到此处,黄帝有了办法,他决定献身说法,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化人们。于是他对大臣们说:“我要娶嫫母为妻。”

    大臣们听到黄帝说要娶一个奇丑无比的女人做老婆,一个个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都以为自己是不是听错了。看到臣子们不解的神态,黄帝说:“重色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

    黄帝于是娶了嫫母作为第四个妃子。据说仓颉为此还特意造了一个“好”字。的确是好,从此之后,抢婚事件逐渐销声匿迹。

    不过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轩辕同志是在跟大家耍心眼啊。人家可是已经有三个老婆好多妃子了,娶个嫫母也不过是个摆设,表面文章做得好,夜里还不知道睡在谁的床上呢!

    据说黄帝曾把嫫母的容貌画在面具上,用来驱逐鬼怪。连鬼怪都惧怕的相貌,又有谁敢在夜里与她同居一室?

    也有人说,黄帝和嫫母的婚姻属于政治联姻。因为嫫母属于南方的三苗部族,也就是蚩尤的族人。黄帝打败蚩尤之后,为了加强中原部落与三苗部族的融合与和平,故而娶了嫫母。

    还有人说,嫫母虽然丑陋,但是生育能力超强,黄帝一生拥有二十五个儿子,嫫母功不可没。这种说法似乎过于荒唐。黄帝有众多妃嫔,儿子多并不奇怪。虽然我们毫不怀疑嫫母的生育能力,但是对于她获取“种子”的能力,我们不能不表示遗憾。

    不管黄帝是出于何种原因娶了这个无敌丑女,但有一点我们无法否认,那就是嫫母一定是个十分贤德且很能干的人。否则黄帝娶个又丑又凶的白痴太太,那实在是有辱咱老祖宗的智商,损害了黄帝爷爷的形象。

    嫫母虽然在黄帝的四位夫人中位列末席,但她待人和善,办事有方,黄帝十分信任她,让她负责**的管理,也就是“内当家”。黄帝还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嫫母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就算容貌丑陋又有什么关系呢?”

    然而德归德,貌归貌,人们终究难以无视嫫母相貌上的缺陷,乃至嫫母成为丑女的代名词。古人又云:“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悦者,西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由此可见,对以视觉作为第一感觉的人类来说,外表美丑的重要性,实非嘴皮子上说说那么轻松。

    尽管嫫母长得丑,但她也并非不懂审美情趣。

    一个人对自己容貌美丑的判断,往往来自于众人的评判,然而他人的话语总归不如亲眼所见来得踏实和一目了然,而最简单方便,能够直接审视自己容貌的工具莫过于镜子。

    今天,镜子固然随处可见,尤其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那是他们坤包中必不可少的物件。而在古代,镜子可不是我们今天所常见的模样。在玻璃出现前,人们常用的是铜镜和铁镜,当初一心痴迷军旅生涯的花木兰,在脱下戎装之后,首先要做的即是“对镜贴花黄”,这里的镜子便是铜镜。

    嫫母即是最早发明镜子的人。不过嫫母发明的既不是水银玻璃镜,也不是铜镜铁镜不锈钢镜,而是石镜。

    女性是天生爱美的动物。女人一生中照镜子的次数,只怕是要比男人多上好多倍。然而在上古时代,人们根本不知道镜子为何物,但是人们对自己的容貌终归是感兴趣的,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模样呢?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通过水面的反射来观看,古人称之为“鉴于水”。人们若想看自己脸上脏了没有、胖了还是瘦了、有没有痘痘……就来到河边或池塘边,对着平静的水面,仔细端详自己的脸庞。不过,“水平如镜”毕竟是极少出现的理想状态,往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中的脸就成麻花了,怨声载道的女人只得悻然而返。

    嫫母有自知之明,从来不到水边去“照镜子”,免得被别人笑话。有一次,她上山去挖石头,发现石头堆里有一块明光闪耀的石片。嫫母捡起石片,低头一看,石片上竟然出现一个丑陋的怪物,嫫母差点没吓昏过去,她慢慢晃动石片,终于发现石片里的“怪物”原来是自己的影像。嫫母又惊又喜,就把这快石片用更细的石料打磨,再用动物毛皮反复摩擦,最后石片竟然能够清晰地反映出自己的模样。嫫母将这个石镜藏在身上,没人的时候就偷偷拿出来自我欣赏一番。

    有一次,嫫母在做石板烤鱼时,被烧炸的石板碎粒崩伤了脸,嫫母赶紧掏出石镜来查验伤情。而黄帝不早不晚恰巧在这个时候走了过来,发现了嫫母“照镜子”的秘密,随后将石头镜子的事情公之于众。

    对于女人来说,能够随时看到自己的脸,而不用跑到水边,那是何等的幸福啊!于是石镜很快流传开来。后来又产生了青铜镜、铁镜、银镜、钢镜、以及今天我们常见的水银玻璃镜。

    史前留名。

    象罔找回了宝珠,黄帝一高兴,又昏了头,二话不说,将自己心爱的宝珠塞到了象罔手中,说:“你挺能干,这个宝珠就交与你替朕保管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来黄帝许配的公主呢,一颗宝珠就打发了,还是保管。

    象罔找回了宝珠,黄帝一高兴,又昏了头,二话不说,将自己心爱的宝珠塞到了象罔手中,说:“你挺能干,这个宝珠就交与你替朕保管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来黄帝许配的公主呢,一颗宝珠就打发了,还是保管。

    -----------------------------

    公主还小呢,没那么快。宝珠是让象罔暂时保管——这也是上主隆恩啊——关键是丫后来又给弄丢了,没治罪就不错了,哪还有胆讨公主!

    古书上说,黄帝在位一百年期间,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百姓和睦,连猛兽都很温柔,不随便欺负其他小动物。总之,那时的情景就好比世外桃源。

    据说黄帝轩辕活了一百一十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三百岁。

    人活的再久也免不了一死。黄帝不想死,他不仅想长生不老,还想过过神仙的日子。据说黄帝四处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成仙的方法和途径。

    黄帝晚年,看到一些神异现象:天空中出现不明发光飞行物(可能是ufo),院子里长出能够辨认奸佞小人的“屈轶之草”,凤凰、麒麟跑来唱歌跳舞,还有一些奇怪的动物:羊一样大的蚂蚁、胳膊那么粗的蚯蚓……黄帝认为这些都是祥瑞,是天帝召唤他的信号。

    “我的神仙梦就要实现了!”黄帝嘻唰唰地跑到泰山去祭拜天神,举行升仙仪式,结果天神没有降临,黄帝也没能升仙。黄帝并并不气馁,又派人到首山(位于今河南襄城县)开矿采铜,然后运到荆山(位于今河南灵宝市)脚下去铸鼎。黄帝认为只有铸好了鼎才能跟天帝交流,这个鼎就好比能够给天帝发送信号的无线电台。

    也有人说黄帝铸鼎是为了熬炼仙丹,吃了好长生不老;还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他打败蚩尤的功绩;更有人说黄帝铸的鼎是一口大锅,为了和诸位部落首领大吃一顿。

    不管是为了什么,反正鼎铸好后,黄帝升天做了神仙。

    那是一口什么样的鼎呢?据说它高四米,和一辆卡车的大小差不多。鼎的周围雕刻有腾云驾雾的龙和各种神鬼异兽。

    黄帝有了鼎,就在荆山脚下在此举行祭天大会。一时间,天上诸神和四方百姓都汇集到荆山,人神济济,热闹非凡。

    就在祭天仪式进行的中途,忽然一条金光闪闪的神龙从天而降,下巴上的胡须一直垂到宝鼎上。正在黄帝诸人惊愕之时,神龙开口对黄帝说道:“天帝看到你治国有方,为人类文明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地派我前来带你去觐见他老人家。”

    黄帝知道神龙是天帝派来接他的使者,高兴的眉飞色舞,急忙跨上龙背,回头对群臣说:“同志们,天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

    “请让我们追随您去吧!”黄帝的一帮大臣和随从一拥而上,都想过把骑龙升天的瘾,纷纷往龙背上爬,先后共有七十人跟在黄帝身后上了龙背。

    还有一些没福气的人,被那些抢在前头的人踩在脚下,没机会登上龙背,于是争先恐后地去拉住龙的胡须,连黄帝的弓也被拉落了下来。龙须经不住众人的胡拉乱扯,被拉断了不少,疼得龇牙咧嘴的神龙猛一昂下巴,抓龙须的人们纷纷被甩到了山坡上,于是神龙带着黄帝一干人扬长而去。

    随黄帝一同升天的臣子中有一个名叫容成子的人,是教黄帝学习养生术的老师之一。据说此人养生有术,能使白发变黑,脱落的牙齿重新长出来,于是做了黄帝的老师。奇怪的是这个老不死的,居然在两千多年后的周穆王时期重返地球,劝导君王,还当了老子的老师。

    黄帝成了神仙,大家还得继续做人。那些跌坐在地上的人,仰头看着黄帝诸人骑着神龙消失在云端,一个个抱着黄帝的弓放声大哭。后来那张弓被命名为“乌号”。那些掉在地上的龙须,后来都长成了草,就是今天的龙须草。

    黄帝铸鼎升天的地方后来被称作“鼎胡”,意思是“宝鼎上的龙胡须”,之后又逐渐演变为“鼎湖”,千万别把它跟广东那个“鼎湖”搞混了。至于为什么会变成“鼎湖”呢?可能是因为那个地方后来出现了一个湖吧。

    黄帝乘龙升天以后,人们将他的衣物埋葬在桥山之下,即今天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

    黄帝轩辕不但是中国第一位君主,后来道家和道教创立,更他推崇为道家和道教的领导之一,并赋予他道家的思想和道教的法术。于是,黄帝不仅是一位国家元首,同时还兼职哲学家和魔术师。因此,黄帝成仙之途又有了铸鼎炼丹升天之说。

    据说黄帝在退位之后,拜荣成子、浮丘公为师,学道炼丹,寻求长生不死之术,后来终于在黄山修仙成功。黄帝从此成为**升仙族的鼻祖。

    正是因为有了黄帝老祖宗的神奇经历,后世的皇帝老儿王公大臣乃至平民百姓等凡夫俗子,无不对长生不老升天成仙抱有极大的热情与幻想。于是乎,各种脱俗成仙的传说也就有了市场,炼丹修仙的学说理念也有了付诸实践的空间。

    而在那些牛鼻子老道的极力忽悠之下,包括皇帝在内的古人们,无不对**升仙、长生不老的说法深信不疑,一如今人迷信科学般虔诚。

    然而信则信也,真正能够成仙的毕竟只是少数(压根儿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