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调教大宋 > 第192章 得寸进尺

第192章 得寸进尺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txt.co,最快更新调教大宋 !

    唐奕提出两国互建使馆,常期驻使的建议,赵祯一琢磨,还真可行。先不说通不通告政令,这还有待商榷,但光是一波一波的使团耗费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要知道,辽使来宋,接待的费用可是不低,一切都按最高规格配给用度。即使财政吃紧,也得勉强装大头,总不能在辽朝面前坠了面子。

    而且,辽使来一次,大宋就得回访一次,这个费用更高。什么天朝仪驾,随行官员兵士,方方面面,都得要钱。

    如果真的驻使,传信只需路驿即可,这得省多少钱啊!

    赵祯心说,唐子浩这歪主意就是多,有时候还真能顶大用。

    唐奕一看赵祯眉头渐展,知道这关是过了,只要皇帝不打观澜商合的主意,一切都好说!

    见天色也不早了,唐奕躬身请退。

    不想,赵祯就没打算这么让他走了,事儿还没说完呢,你走什么啊?

    “大郎,留步!”

    唐奕心里直骂娘,奶奶的,老子把家底儿都掏空了,你还想干嘛啊?

    “陛下,还有何事?”

    “呃....”

    好吧,赵祯这时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刚从人家那儿挤出来一百万贯,还要唐奕放血,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陛下但说无妨!”

    唐奕也算光棍,反正老子已经被你榨干了,也不怕你再提什么过分的。

    “朕是想....和你说说那个沼气燃灯、起灶的东西.....”

    唐奕闻言,差点没哭出来,“陛下不会是想让草民把那套技术让为公用吧?”

    “.....”赵祯脸红了,还真是这个意思...

    他一开口,唐奕就全明白了,这个事不光是赵祯,其实,范仲淹就已经和他说过好几次了。皇帝和范仲淹关心的倒不是沼气池点灯和做饭的用途,他们更看中的,是沼气池的积肥能力。

    一个沼气池,每年可积肥一千多斤湿肥,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数字。按大宋普通农户每户五亩左右的田地来算,每亩地可增肥两百多斤。

    在这个育种、肥料、种植都达不到后世的科学标准的时代,更多的肥量,就意味着更高的产量!

    这两年,范仲淹特意用两块田实验过,用过沼气池肥和没用的,亩产粮食相差了最少一成半。再加上唐奕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的施肥方法,亩产能差到两成。

    这可是比什么事情都要重要的,所谓民以食为天,要是这个沼气池的技术普及到全宋,那两年多两成粮食,将会是什么概念?

    所以,范仲淹不但一连向赵祯上了几道奏章,而且,还多次找唐奕谈过,希望他放弃沼气灯的生意,把这个沼气池普及开来。

    ...

    唐奕又怎么不知道积肥对农业的重要性呢?而且,他比赵祯和范仲淹认识得更透彻。

    从根本上来说,大宋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商业为辅的农耕型社会。

    所以,想把大宋变成什么样,想让大宋从原始经济中跳出来,晋级到更高的社会形态,关键不是唐奕能把生意做多大,关键是大宋的有多少耕地,地里能产出多少粮食,这些粮食能养活多少人。

    只有更多的基础产出,才能形成更大的经济力量,推着大宋向前迈进。

    要是耕地产出跟不上人口增长,那就算唐奕玩出花来,也没用!

    唐奕在后世曾经看过一个资料,说中国古代,即使将所有的耕地利用起来,但因为粮种和肥力的关系,人口上限最多就是一亿。

    也就是说,中国这片土地,最多就能养一亿人。而且,这个是理论数字,真实情况是,人口过五千万,就很容易出问题了。

    就好比一户人家,耕地是固定的,养三口人算富裕,养五口人算还能维持,养七口人就要饿肚子,养十口就一定死人一样!

    土地的负荷有上限,就算再会持家的人也玩不转。

    唐玄宗天宝年间,大中华地区有田十四亿亩,养民五千三百万,已经过了这个警戒线。

    然后,经过五代的洗礼,又丢了燕云之地,终宋一朝也没恢复到盛唐时期的人口和耕地量。

    到了明代,因为引入了土豆、红署、玉米等高产作物,才把理论上限提升到了两亿往上。而大明用三亿亩土地,养活了一亿两千万左右的人口,已经是个奇迹了。

    清末土地总量翻了四倍,也把人口数推到了四万万!

    只有当人工合成尿素、还有杂交水稻问世之后,人口才能不受土地的局限,开始飞涨。

    所以,唐奕知道,增产不单单是多打粮食这么简单,而且还是最根本的问题。

    他虽然是学化学的,但在这个时代不可能合成尿素,又无法远赴南美拿回那些高产作物,怎么办?只能在现有条件下提升产量,而沼气池积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真不是唐奕为了点个人利益抓着这门生意不放。想挣钱,他有一百种方法比沼气灯挣得多,关键是技术不成熟。

    “不瞒陛下,现在沼气池的技术和造价就算草民放出去,也无法普及到百姓之家,造价实在太高了。”

    “听范公说,大郎不是在此获利颇多吗?朕还以为,这也如醉仙一般,是无本的买卖。”

    “....”唐奕一阵无语.。

    老子是人,不是神!

    “实话跟陛下讲吧,沼气灯这门生意,从两年前开始经营,到如今,获利不下十万贯!但您知道,草民投入到技术改进和研发之中的银钱有多少吗?”

    “多少?”

    “十三万!年前汇账,不但一分未赚,反而倒赔了一万多贯。”

    “!!!”

    “陛下若是不信,草民可让国舅把账目拿来给陛下看。“

    唐奕一点都没说谎,一百万贯他都借出去了,还差这点东西?实在是沼气池技术不适合民间普及。

    两年前初创之时,造价一百贯左右,苦哈哈的农民谁拿得出一百贯?

    就算现在,唐奕投入了巨资研发,大批的顶尖匠人为了简化工艺,选择最便宜、最适合的材料,几乎是想破了脑袋,也只能是成本降到了三十贯每套。

    三十贯!相当于一头耕牛的价格,又有几家能装得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