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一世富贵 > 第30章 日月当空,洞烛万民

第30章 日月当空,洞烛万民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txt.co,最快更新一世富贵 !

    欧阳修挤上前来,拱手道:“宰相言,民之教化为天下之德,何以教化之?”

    徐平道:“朝廷立制度,谨行之,此之为教也。民有欲,从之;民有惑,解之;民有难,助之;民有上进之心,使之学。此数者,为育也。有治家足以垂范者,表彰之,此之为劝也。且教且育,兼以劝之,感于民心。民以朝廷之制治修其身,治其家,此为教化也。”

    政权扮演的是父亲的角色,对民的教化,其实就是怎么养孩子。徐平所说的是自己前世习惯的家庭教育,换到天下来,就是政权对民众的治理。从民欲当然不是百姓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那叫溺爱,而是合理的欲望给予满足。

    要做事情,先问问百姓想不想要,如果都说不想要,那就算了。真对众人有好处,但是老百姓不想要怎么办?官府自己去办就好了。比如修路,老百姓不想修,那就官府自己去修,谁想走谁交钱。不然路修好了,有人天天走,有人一辈子不走,有人说你好,就有人觉得不公平。政权一切是以得万民之心第一,让百姓得实利是处于第二位的。

    欧阳修退回,觉得徐平说得有道理,又总感觉哪里不对。

    司马光走上前来,拱道:“敢问宰相,纲常不立,人伦何依?何以教化万民?”

    徐平道:“朝廷制度为纲,施政为常,此为天下纲常也。百姓心向之,自有人伦。”

    周围的人吃了一惊,没想到徐平会真地这样大破大立,连以前的人伦也全部放弃,一切都从头再来。徐平前世很多人都要求政治从这里走开,从那里走开,实际上政治在社会中无所不在,是走不开的。伦理是政治在社会中的表现,不可能不受政治影响,对此感到反感的,大多是想坚持传统,或者从别的地方学来一套。像徐平前世要收房产税,是按照家庭收还是按人收,就直接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家庭伦理,你避也避不开。

    司马光一下子急得脸都红了起来:“宰相此言,置三纲五常于何地!此祖宗之法,成之以礼,传于后世,以治万民也!以朝廷为纲常,何以使万民慕教化!”

    徐平心中叹了口气,这一步还是避不过去。

    对文明记录的史最先是道儒分途。道家舍弃现实社会,留灵魂在那个精神世界里,把那个世界当现实,把现实世界当虚幻。儒学则依然记录现实世界,来表现那个精神世界。

    儒学成为儒家,是在战国时期。天下面临大变谁都看得出来,儒学只记录的方法已经难以为继。分出墨家以神鬼代替那个精神世界,放弃天下一家,大家无争。然后分出孟轲和荀卿两家,一主人性为善,一主人性为恶,各成一套治理办法。荀卿一家后来又发展成了法家,人性既然为恶,政权自然也就不需要遵从人性,一切按政权的办法来好了。

    司马光学自荀卿之人性本恶,不过他主张以礼,也就三纲五常之类礼**理来使人弃恶从善。他们所主张的伦理教化,是性情论在政治中的一种反映,影响了整个宋朝。

    徐平看着司马光,道:“礼,德之显于民间者也。三纲五常,汉之德显于民也。君实欲以三纲五常行于本朝,是以本朝有汉之德耶?”

    司马光愣了一下,道、德、仁、义、礼,这几个基本概念是有顺序的,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延伸。不过在这个时代,各有各的理解,并依此衍化出来各种各样的理论。司马光等人是主张用这套礼,强推于民间,用礼教化,显示天下之德,这就是后来的礼教。

    一边的欧阳修道:“汉之德早失,散于民间,行礼教民以聚之。”

    徐平道:“德,道之显于民者也,德本于道。礼,民以德而成人伦,为德之化。是故德生而礼自成,未闻行礼而能成德者。天地分,德化为仁义,散于世间。朝廷行仁义,仁义取信于民,则德生,德生礼成。以三纲五常求礼,是欲朝廷行秦之暴耶?舍其本而逐其末,不知所谓!德本于道,礼本于德,岂可乱其序!乱其次序,非求治,是求乱也!”

    “汉以昭昭天命,如大镜悬天,照万民之心,而成其德。此德成礼,是为三纲。天命今已不存,三纲岂可为继。天命何在也?在人心也。韩柳诸公辨性情求人心,欲求汉之天命也。今朝廷之政,施于天下,得万民欢心,则如日月之升也。日月当空,洞烛万民,民心向日月,自成朝廷之德。德生礼成,天下大治,自成当世之礼!”

    道德仁义礼,这一套说白了,就是不只是满足天下百姓的物质欲望,还要满足天下百姓的精神欲望。不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比别人好而骄傲,还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豪感,一种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有了这种精神凝聚力,外来文明,包括宗教,都将对天下之民无处下手。谈起信仰、文化之类,外来文明都会被这个文明看笑话。

    政治制度,不管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可以包容进这一套政治原则当中,这本就是超越了政治制度的精神政治原则。议会制、总统制、两党三党制,对于这样一套原则都是无所谓的,不过是换一套办法,选这么一批人来,扮演政权治理天下。对于世俗政治来说,这套很玄乎,因为本来就是带有神话色彩对抗宗教文明的。

    正是因为在精神世界自成天地,世上没有当然之理,没有绝对正义,一切都从属于这个天地之下。人们认为一件事情当然得这样做,是从这个精神世界衍生出去的。

    这一套道德仁义礼本来是不应该进入百姓生活当中的,百姓应该是按照自己从政权中学来的做事方法,出现一套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就是礼。新中国建立后,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习惯便就学自于政府的做法,就是新的礼的生成过程,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司马光这一派不顾实际,妄图强推三纲五常,逆流而上,对后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徐平身边的晏殊忍不住:“似如此,朝廷如此行善政利民,而避恶政害民也?”

    徐平道:“政无善恶,唯持其正。于朝廷,天下无性恶之民,唯有乱法者,乱法者治之可也。无性善之民,唯有行善者,行善者劝之可也。”

    晏殊道:“一政出,民必有便之者,不便之者。若无善恶之民,政何以持正?”

    “听民声,查民心,可也。以政不便,必有所本,朝廷知其所本,此查民心也。以政为便,必有所本,朝廷知其所本,查民心也。查民心,不可只听其声,当查其心,此知民之所思也。诗三百,子曰‘思无邪’,何耶?此民声也。以此诗,对当时之政,学者当知何政出,民何思,此查民心也。知民心于何处便,何不处不便,朝廷渐次修之,此修德也。”

    《诗经》之称经,不是因为里面蕴含了什么治国的大道理,那只是记录诗歌的,能有什么大道理。是因为《诗经》中记录的是民声,由民声而知民心,再去对照当时的执政者是如何对待民声,进行施政的调整。天下以民心为母,典籍里记载了政治活动,是父亲在怎么做,还要去查民心知道母亲怎么说。父和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政治。

    在孔子那个时代,记录下来就是《诗经》。到了这个年代,就是民间说话、小曲。在徐平前世,就是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微博论坛。从这些地方,知道百姓对于政权的制度和施政方法有什么看法,再去一点一点地修改,达到顺应民心的目的,这就是修德。

    当然对于强调文明的政权,听到之后,怎么去顺应民心,从而收获最大的认同,有各种各样的技巧。因为最重要的不是改错,而是获得认同感,不是知错能改的办法。有的时候立即改善让民众欢悦,有的时候故意不改,让某件事情激起众怒,最后才由政权出面给出百姓想要的结果,让百姓深切感受到这个政权永远是站在他们一边的。

    晏殊问的是人性有善恶,一项政策出来,恶人觉得是善政,善人觉得是恶政,政权怎么来判断。这就是政权合法性归于查治乱之后,一定要辨人性善恶的理论原因。不然善人觉得是乱世,恶人觉得是治世,查治乱无法提供合法性。

    徐平前世,美国在让同性恋合法的问题上反复折腾,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同性恋是不正常的,让其合法,是对正常人的伤害。如果是正常的,不让其合法,同样是对正常人的伤害。这就是性善性恶论对政治影响的一个表现,会影响到非常多的政策。因为政权要获得治下之民的心理认同,避不过这些,不能模糊。不让正常人拥有正常的权利,会让治下之民觉得政权不把自己当自己人,并不是为了取得那少部人的支持。

    中国人不会产生这种想法,因为历史上经过了性情论争辨,得出了人性朴的结论。遇到类似的事情,政权持中立的立场,不参与进去,成了一种共识。

    性善性恶论,换一种说法,就是认不认为人性中有一些是不正常的,不是正常人应该具有的心理认识。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政权要包容正常,摒弃不正常。

    同性恋、女权、种族问题,这些政治正确,都是在政权要包容所有正常人的角度,才激烈起来的。不只是一部分人的问题,而是要政权对某些人群的正当性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