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开元天宝 > 第六十四章 封禅泰山之三

第六十四章 封禅泰山之三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txt.co,最快更新开元天宝 !

    第二天平旦,逶迤连绵数十里的队伍又向泰山行进。旗帜猎猎,乐声悠扬,肆虐到夜半的狂风已经偃旗息鼓,还有些许微风掀动着一面面旗帜。厚重的云层在渐渐消退,碧蓝的天空从云缝探出了脸来。

    明皇心情大好,下了车舆,让驭手牵过他的马来,翻身上了马,一路驰骋,到了彍骑军的五个方阵前面,用手上马鞭遥指泰山:“看见没有,那就是泰山了!都打起精神来,不要让山神爷轻看了你们。”

    军士们一听,挺直腰背,把各色旗帜高高举起,驱马跟在明皇马后,浩浩荡荡向着泰山脚下进发。外国使臣们眼看着就要亲眼见到世上最隆重的典礼,一个个乐不可支,操着自己的语言,在车上引吭高歌,引得前面车上尚在稚龄的皇子皇孙们坐不住了,纷纷跳下车来,随着歌声手舞足蹈。

    正午时分,终于抵达了泰山脚下。漫天云雾不知何时已经散开,一轮红日当头高照,天蓝得如同刚刚用水洗过的一般,几丝云彩,悠悠地在空中飘过。雄奇险峻的泰山峭岩千仞,擎天拔地,傲然耸立,睥睨一切的气势令人拜服,也只有天命为王气雄千古的万乘之君才有资格祭祀它,封禅它。

    大典依照高宗旧制,在山下五里筑起“封祀坛”,另在社首山下,也筑起了一座八角祭坛,名为“社首坛”。在泰山山顶上,建起了封禅的主要处所:“朝觐坛”,坛高九尺,宽五丈,暗喻祭祀者为“九五之尊”。封禅使张说不顾疲乏,亲自去三个祭坛看了,每个祭坛都建造得气势恢宏,雄壮华美而无可挑剔。万事俱备,只等明皇登斋戒沐浴之后登临献祭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夜,明皇驻跸在“封祀坛”附近新建的行宫中。三日前,他就戒了荤腥,头天晚上,清水沐浴净身。晚间,明皇独眠,安定神思,清理杂念,第二天,便上“封祀坛”上祭天。

    酉时,正要进晚膳,突然,听见外面一阵“呜呜呜呜”的声响,房中的帘帏飞起老高。明皇心中一惊,问身边侍从:“外面是什么声音?”

    侍从说:“禀圣上,是风声。”

    “又起风了?”

    “起风了,圣上。”

    又起风了?难道山神还要给他一个下马威?明皇推开碗箸,走到廊下,夜色中,只见山上的疏林枝条发狂一样地舞动,风声凄厉,像是一群无名怪兽在拼命地齐声嘶鸣,听上去令人毛骨悚然。阵风挟带着散碎的雪花和刺骨的寒冷,呼啸而至,明皇不禁打了个寒噤,风带着啸声,迎面扑来,吹得明皇站立不稳,他倒退几步,却正好撞在了高力士的怀中。高力士手上抱着一件狐皮长氅,趁势披在了明皇身上:“圣上,外面太冷,还是赶快进去吧,晚膳要凉了。”

    明皇默然,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御林军兵士,衣衫单薄,难御严寒,他把一柄长枪横抱在怀中,缩着双肩,背对着风头,踉踉跄跄地走着。一阵大风卷来,他不由自主地向前冲出了十几步,好不容易才站稳了脚跟。一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明皇推开了高力士,径直朝那个兵士走了过去。兵士冷得瑟瑟发抖,突然看见面前出现了一个高大的人影,再一细看,竟然是当今圣上。手一抖,长枪掉落在地上,他双膝一软,跪在了明皇面前:“圣上-----!”

    明皇伸手把兵士从地上扯了起来:“起来吧,朕这个圣上让你挨冻受寒,你没有在心里偷偷地骂朕吧?不好好地在大内里呆着,劳师动众地跑到这里来,让跟着的人个个吃苦受罪,挨冻挨饿。”

    兵士瑟瑟战抖,牙齿碰牙齿的声音连明皇都听得一清二楚。他语不成句地说:“没有,没有,圣上是为了百姓,是为了天下百姓的祈祷安康,才来泰山的,这些我们都知道,挨冻,挨饿,我们都愿意。您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地在挨冷受冻嘛。”

    “冷吧?”

    兵士冷得瑟瑟打颤,说话也结结巴巴:“冷------冷,冷到骨头里去了。小人长了这么大岁数,还,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大的风,把把——把人都要刮跑了。”

    明皇拍了拍兵士的肩膀:“既然冷,就回你的营帐里暖和暖和,把你的伙伴都叫回去,今晚,不用你们巡防了。”

    “那那——那可不行,我们都暖和去了,谁来护卫圣上。”

    明皇笑道:“这么冷的天,刺客也冻得受不了,他们统统都躲在家里向火哩,哪里还顾得上来行刺呢!再说了,风如此猛烈,正是上天遣来护卫朕的,刺客刚到朕的面前,一阵大风就把他给刮跑了。”明皇笑呵呵地又拍了拍卫士的肩膀:“去吧,就说是朕的旨意,今夜不用巡哨,在热被窝里舒舒服服睡上一觉。这一路上,你们也着实是辛苦了。”

    护卫磕头谢恩,满怀疑惑地走了。一边走一边回头看,似乎还在怀疑刚才跟自己说话的人到底是不是圣上。明皇不停地向他挥手,意思是让他不要停留,赶快找个地方取暖。

    送走了护卫,明皇回到了房中。一会儿,封禅使张说来了,脸色有些不好看。明皇不由得心中一紧,问道:“爱卿,又出了什么事情?”

    张说低声说:“回禀陛下,贾昌的父亲亡故了。”

    “啊!”

    贾昌是在宫中专事训练斗鸡的一个童儿,很受明皇喜爱,此次来泰山,明皇带来了三百笼斗鸡,贾昌自然要跟来伴驾,他的父亲也随同一路,大概是因为路途辛苦,加之冻饿交加,这才一病不起。而且偏偏又死在明皇登坛的前夜,张说感觉晦气,更怕明皇知悉了这个噩耗会打起退堂鼓,放弃祭祀无功而返。

    听闻了这个凶讯,明皇好一阵沉吟不语,张说看着他,心里不由得忐忑不安:圣上沉默不语,是不是真的起了退却之意呢?

    过了一阵,明皇抬起头来问道:“贾昌呢?”

    “守着他父亲痛哭不已。”

    明皇缓缓地说:“让他把他父亲送回原籍安葬吧。”

    “是。”

    “棺椁就叫这里的县令置办,要用上好的材木,用驿车运送。”

    “走那条路呢?”

    “洛阳大道。”

    明皇并没有因为这个凶耗打消了祭祀泰山之意,张说这才放了心,一揖到地:“微臣代贾昌谢陛下恩惠。”

    张说走了,明皇还是没有睡意,在烘笼边独坐,一直坐到了夜半时分。风势更加猛烈,房屋似乎都被风撼动,门框窗棂“咯吱吱”地作响,仿佛已经不胜风力。烛火摇曳,房中时暗时明。猛然间,一股烈风“忽”地一下推开了房门,烛火剧烈地闪烁了几下,一齐熄灭了,房中顿时一遍黑暗,伸手不见五指。

    高力士摸索着,过去准备点亮蜡烛,影影绰绰地,却见明皇立起身,一径走出门去。高力士赶紧跟了出去。他不知道明皇要做什么,也不敢上前阻拦,只有跟在他的身后,注视他的一举一动。

    走到了廊下,明皇站住了,风狠命地撕扯着他的衣襟,摇撼着他的身体,明皇一动不动地立着,仰面对着高高耸立的泰山巍峨的剪影,在心中暗自祈祷:李隆基自登帝位以来,历时一十二载,蒙上天佑助,国家日渐昌盛,天下黎民安康乐业。此次封禅泰山,不为一己之私,实为天下蒸黎祈福。如果李隆基治理天下不力,不配来封禅泰山,请上苍降罪于李隆基一人一身。如果是随侍而来的人中有人不配祭祀,也请降罪于李隆基一人一身。上天,随我东巡的兵士有五千之众,马匹也有数千乘之多,他们实在不堪冻馁,如果上天体察李隆基的一遍诚心,就请暂停烈风巨寒,容李隆基登山封禅,求得河晏海清,大唐百姓永无饥寒。

    不知是不是明皇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刚交丑时,风停云开,稀疏的星斗在云间明明灭灭,闪闪烁烁。山间的疏林也恢复了宁静,偶尔有几声梦呓般的鸟鸣从林间传出,渐渐地消散在夜色之中。

    黎明到来时,积压在天上厚重的云层被一夜大风吹散,天空碧澄如洗,几朵浮云,悠悠地飘向了天边,停留在天地之间,静静地迎候一轮旭日冉冉上升。泰山接天拔地,巍然而立,山峦间捧出了一轮朝阳,天地间金晃晃一遍。

    风和日暖,祭天大典在封祀坛举行,明皇袍服冕旒,登上了祭坛,将五谷和六畜奉于坛上,敬献于天神。

    张说存有一份私心,因为依照祖制,登上岱顶的人除三公之外,所有官员都能上升一级。为了照顾亲信和子侄,他将随侍登封的人员早已选定,多是两省录事以及主书、自己的亲戚还有与他亲近的一些官员。这份名册引得众人议论纷纷,却没有人敢于出头提出异议,个个都敢怒而不敢言。

    张九龄看过这个名册,心中颇是不安。他私下里规劝张说:“兄长,封禅事关国体,是千年一遇的大事,应选用清流高品随圣上上山,小弟担心天下人看到这个名册,会大失所望。希望您能及早纠正,免遭物议。”

    张说却大大咧咧地说:“名册已经定下来了,呈给圣上预览,他也并没有异议。那些嘴长的人荒唐无忌的议论,不值得理会,要说,就由他说个够,嘴长在他身上,封又封不住,看他能把老夫如何!”

    张九龄说不动张说改弦更张,只得作罢。

    十二月二十七日,艳阳高照,泰山上彩霞缭绕,和风氤氲。明皇昨晚殷殷斋戒沐浴,日出之后,他身着吉服,率领重臣和礼官缓步登上了岱顶。仪仗和护卫们驻守在山下,队伍绵延了一百多里。

    岱顶之上,矗立着一座“朝觐坛”。“朝觐坛”比“封祀坛”更为宏伟,四面筑有丹墀,玉石栏杆上雕着云龙及麋鹿麒麟等瑞兽。礼部尚书苏颋宣告大典开始,于是,丝竹管弦齐鸣,祭坛四周的彩旗随风猎猎飘动。明皇捧着“玉策”,上了朝觐坛,念了祭文,将玉策封于坛上。礼毕,明皇下了祭坛,皇太子李嗣谦已蒙父皇赐名李瑛,登坛亚献。他奉了五谷和六畜,对着玉皇顶行三叩九拜大礼,亚献结束。百僚和皇亲们跪于祭坛四周,山呼万岁。雷鸣般的喊声从山上传到了山下,山下的群僚和皇亲国戚们也齐声高喊。其中,外国使臣和酋长们的声音尤其突出,他们操着生硬的汉语,高声大喊:“万岁,万岁,唐王万岁!”

    明皇再次升坛,笑容可掬,接受了群臣和皇亲国戚们的祝贺,然后,携着太子的手,步下了祭坛。

    第三日,在“社首坛”祭祀地神。同样献了五谷六畜,将从长安运来的泥土布于坛周,请地神保佑长安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三日封禅,圆满成功,明皇大喜,在御帐内再次接受百官和皇亲们朝贺。高力士宣旨:大赦天下,流人未还者放还,内外官三品以上赐爵一等,四品以下赐一阶,随驾登山者封赐一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序加三公一等,近山十里,禁止伐薪采药。

    兴犹未尽,明皇又亲笔撰写了一篇《祭泰山铭》,在岱顶大观峰勒石纪念。张说撰《封祀坛颂》,礼部尚书苏颋写《朝觐坛颂》,源乾曜撰写《社首坛颂》,三篇文章也刻在峰顶,以纪念封禅盛事。

    铭文刻在了泰山,大队人马返回了长安。明皇在麟德殿大宴群臣,戏班在席前献唱。一个绯衣官员大呼小叫大声喊好,吸引了明皇的目光,定睛一看,那人是张说的女婿郑镒。明皇有些诧异,招过郑镒来,问道:“朕记得你原先穿的是九品朝服,怎么几日不见,就穿上了五品服色了?”

    郑镒正是仰仗了岳丈的提携,借了封禅泰山的东风,才由九品小官越级升为了五品。穿着五品服色洋洋得意,却不料被明皇看见,对着明皇疑问的目光,他一时不知如何作答,面红耳赤,手足无措。

    戏子黄幡绰对这一切心知肚明,过来扯着郑镒的衣袖,笑嘻嘻地对明皇说道:“圣上有所不知,这全仰仗的是泰山的功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