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文娱行者 > 第五十六章 少年中国

第五十六章 少年中国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txt.co,最快更新文娱行者 !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红日初升,桃源的图书馆前,书声琅琅。

    余德水被张斯带着离开,教书的工作,暂由一位到此游玩的作家代替。如今他背着双手,静静地看着眼前挺胸抬头,大声背诵的孩子,目中全是温和的笑意。听着这洪亮的声响,心中竟说不出的感动。

    他在默默地想:“如此美丽的情景,华夏大概只此一份吧……”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终于背完了,孩童们逐渐放松下来,开始嘻嘻哈哈地笑闹。作家拍了拍手,说道:“今日的功课,到此结束,你们散了吧。”

    等候在一旁的家长,过来谢了老师,然后领着孩子离开。

    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则过来收起蒲团,在屋内放好。

    馆内已没有书籍,空空如也,人们的惯性,一时改变不了,周围依然聚了很多人。大家打拳锻炼,读书聊天,提及老师教的内容,都是兴致勃勃。

    “这就是张先生的那篇文章吧?”

    “嗯,报纸上已经传开了,不少人评论呢。”

    “没怎么听懂,倒是挺押韵的。”

    “就因为听不懂,才显得格外好呢……”

    “……”

    老师听着他们的议论,不由得好笑地摇了摇头。

    这篇《少年中国说》正是石碑上的文章,自曝光以来,流传极广,所造成之影响,比《相信未来》还胜几分。老师初次阅看,便喜爱上了,拿着报纸,匆匆跑来教学生读,继而背诵,当作是圣贤经典。

    “不用理性推理,不重冷静分析,情感涌动,纵笔所至,有难以遏制之感。开篇恢弘,拔地而起,仿若火山喷发,岩浆激射,天地顿作烤炉。排比林立,一浪强似一浪,真若黄河决堤,一发难收。

    若论汪洋恣肆,此篇既出,前一百年,后一百年,都无与匹敌者。

    作者于少年的期望,令人感动,更令人心胸开阔。所有犹豫彷徨,一扫而空,不单于山间的学生,于世人而言,也是莫大之鼓舞。大江南北,同此慷慨激昂,拍案兴奋,要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对于张斯,只有两字评语:壮哉!”

    纷起的评论,新鲜出炉,滚烫热辣。

    《少年中国说》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激励了无数读者,仿佛向他们胸中塞入一团烈火,正猛然燃烧。许多人读来,为这节韵情怀所感染,一句一泣血,一言一呐喊。心中风云翻滚,电闪雷鸣,真欲仰天长啸,刺破青天。

    不过数日之间,风靡各地校园,从小学至大学,都能闻见人大声背诵。

    这篇文章本是梁任公所作,在晚清的时节,影响了无数的人。张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去除其时代印痕,保留精髓,尤其后半部分,几乎一字未改。任公先生为激励民气,他则取作自信学生,都关乎民俗风气,目的情怀,如出一辙,倒也对得起前者。

    任公一代文中豪杰,铺展所至,“笔锋常带感情”,感人异常,绝非这个时代的人物可比。所以白秋原老先生,在阅看之后,十分激动,给了一句评语:千古雄文,于斯为盛!

    这是何等评价,一望而知。

    “这等文白夹杂的作品,在现今很少见了,突兀地出现,颇令人惊奇。

    这样的文章不好做,过于偏古,便易佶屈聱牙,让人摸不着头脑;偏于现代的话,则节奏韵感下降,读着常不能连贯。张斯功底似乎很足,取的极为适当,既有古文的节奏,又有今文的浅白,朗朗上口,舒畅通达。

    至于其最大的特点,倒不在此处。

    令人心驰神往的,莫过于那无比的气势,浩然充沛,堂堂正正,仿佛充塞了天地之间。最感人的地方,则是情感流露,与这气势合为一体,似乎是热血化成,直接喷洒到纸张上,惊心动魄。

    至此,也便明白了他的用意。

    《相信未来》是在给人希望,《少年中国说》则予人自信,学生若能抱持这两条态度,必能坚忍不拔,即或有无数艰难,也可安然渡过。立石为碑,勒以为文,这便成了秋枫书院的校训。不得不说,这是一很奇怪的校训,无论形式,抑或内容,大概是古今中外独一份的,弥足珍贵。

    倒是有些好奇,小小的孩童,能否看懂这些……”

    《少年中国说》的文体特殊,确实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但因质量过高,也没什么好评论的。反倒成了一种时尚,许多人学着作,风气一开,甚多文白夹杂的文章便出现了。但多数人处理不好,写的不三不四,闹了许多笑话。

    至于孩童能否看懂,后世一位学生,是如此回忆的:“校前有两碑,本是粗石,被人抚摸多了,十分平滑,光可鉴人。上面是天下闻名的诗文,秋枫书院的学生,没有不会背诵的。所以现今的人,若忽然被问及诗词,脱口而出便是‘床前明月光’,或是‘红掌拨清波’。

    秋枫书院出来的人,条件反射的回答,则是‘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还是颇有意思的。所以一位校友曾经笑言,遇着别人,判断他是否为同类学校的人,便突兀地问这一句,效果显著。

    在少小的时节,对于这一诗一文,并不能理解。老师通常情况下也不提,只在开学的那日,严肃地为大家解说一下。而学生背诵,则是自发性的传统,并不需要别人催促,这是与别的学校区别的地方。

    小小的年纪,很难明白内容的含义。所以背诵的时候,常会想到别的事上去。但有一点,倒是没有变过。在这诗文中有一股‘气’,说不清,道不明,雄壮辽阔,激励人心,学生一直受到影响。

    这样说,似乎有些玄乎。其实不然,正如幼时读李白的《蜀道难》,同样是不理解的,即便是文意也不懂,更不要说其中的典故了,但依然会为那气势所倾倒……”

    文章的影响,在静静发酵。

    它的内容,成为时下议论的焦点,就连在公交站等车的时候,也能听到人们的谈论。大家对它推崇备至,喜爱极了。尤其最后那句荡气回肠的“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风靡天下,人们脱口便能说出。

    义气昂扬,这个社会似乎忽然明朗了许多。

    这一诗一文,有它们深远的文学价值,这在后世的文学史中,都有论述;同时,它们也有现时的行动价值,此处暂且不提;此外,它们还有在学校方面的价值。

    “有人说,秋枫书院的成功,在于社会的捐献与支持。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那些实物,并不能有如此恒久的价值。正如,它们在很多年前,便不需要捐献与支持了。而屋舍也已一再翻修,模样的变化,与起初没什么相似的地方。所以说,它们的成功还在于精神上的坚韧。

    世人皆知书院门前,有两块石碑,刻写着第一任山长的诗文。

    书院的成功,就在于这两块石碑,它们才是真正的基石。有此昂扬不灭的精神,即或校舍一再变迁,也能始终保持着原来的艰苦卓绝。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将碑文印在灵魂深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引自亚欧《秋枫书院杂谈》

    在这诗文搅动风云,引起天下骚动的时候,许多人或许会好奇,身为作者的张斯跑哪去了呢?他是公共人物,并不难查找,而他近来的举动,确实也不够低调,一直惹大家注目,报刊很快就在他的行迹摆在了读者眼前。

    “张斯率桃源中学老师横扫各大高校,引起阵阵轰动。”

    听着有些莫名其妙,这是去踢馆么?

    待细看了文章,才会知晓,原来他们去各大高校做演讲,劝学生支教去了!一个多月的光景,从北往南,将华夏最著名的大学,狠狠地撸了一遍。为了怕他过于疲惫,影响效果,张相文等人轮番出击,替他压阵。

    在报纸上宣传,和站在眼前呼吁,有很大区别?

    回答简单:不是很大,是相当大!

    当张斯领着众人出现在学校的礼堂中,尖叫声四起,掌声雷动,就连校外的人也能隐约听见。这些学府中,本都是高学历的人,知识分子,不该做出如此举动。而他是许多学子的偶像,再加上近来的风潮影响,众人不免有些克制不住。

    通身的长袍,笔直硬朗,很显气质。

    他们一个个上台,侃侃而谈,进行最明目张胆的劝说。

    学生反应热烈,掌声一次又一次地响起。

    媒体便跟着他们的脚步,记录下每一次的盛况。为了制造这种全民狂欢的气氛,媒体人也做足了功夫,就像在做一档大型电视节目,设备高端齐全,人力充足,资源大幅度倾斜,全力支持。

    张斯为了造成影响,不单未拒绝他们,还选择了与媒体合作。

    媒体乐意之至,简直欣喜若狂,为了整体的效果,派来了专门策划的人。这些人为张斯的团队安排车程,时间井井有条;为他们提供信息,评判各所学校的实力与特点;为他们包装服务,包括衣着化妆……

    当电视与报刊同时全程报道时,果然引爆了热点。

    这是一场不可复制的节目,赛过所有真人秀,关系重大,会发生深远的影响。民众每天关注,难以自已,确实陷入一种全民狂欢的氛围中。

    张斯的团队则借助媒体的力量,将效果和影响无限地扩大。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