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小族长的奋斗 > 第18章 试种成功

第18章 试种成功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txt.co,最快更新小族长的奋斗 !

    参观完京城矾楼,张恪倒也稍稍提了几个小意见。这家矾楼,其实也是从几幢酒楼客栈改造过来的,只不过参考了青龙城那家矾楼的装饰风格,才会让人猛一看,觉得与青龙城那一家极为的相像。虽然也因地制宜地做了些小改动,但基本上承袭了青龙城那一家的特色,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俩地方,绝对是系出同门的。若是去过南方那一家的客人,到了这里后,想必会感觉到很亲切的。

    唐芯倒是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自青龙城一行,意外结识了高芝后,唐芯倒是对其钦佩有加的。看到大名鼎鼎的矾楼,居然是高芝一个女孩子在管着的,这给了唐芯很大的触动。也让其第一次有了:女孩子也可以做一番事业的的想法。另外,像许合子,比她也大不了几岁的,却是领导着一个剧团,而且做出了很了不得的成绩。这些优秀的女孩子,给了她榜样的示范作用,也让她开始重新思考起自己的人生。

    于是,在青龙城的时候,几个女孩子经过一番商议,便定下了将矾楼的生意拓展到京城来的计划。而唐芯作为地地道道的京城人士,且还是唐龙宗师最宠爱的孙女,便接下了在京城里再造一座矾楼的任务。回京之后,她便开始着手此事,手头上有资金有资源,背后又有不俗背景,相关工作开展得倒是很快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弄得有模有样了。等过两天高芝等人上京后,再略微准备一下,京城矾楼应该很快就可以开张了。想想都令人兴奋啊,唐芯对这一切自然是大为兴奋和满意的。

    张恪可没功夫看她在这儿得意忘形的,出口问道:“你这里一切都很顺利啊,那你今天把我叫来,所为何事啊?”他可不信,今天特意找他来,就只是为了参观一下的,而且连周薇都出动了,显然是别有所图的。

    见被他看穿了,唐芯倒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道:“哦,是这样的。我和薇儿想过了,开业的时候了,本来是想着要演《窦娥冤》的,我也知道那必定是会一炮而红,迅速扩大影响的。可是,这部剧实在太悲了点儿,不太符合开业的气氛,因此想让你帮忙另想一个喜庆一点的故事来演。”

    张恪闻言,倒是颇为认可这个想法的。只是这丫头,直接说就好了,非要拉上薇儿干嘛?薇儿又没有看过《窦娥冤》,哪知道合不合适的?只是,张恪也没有直接戳穿她,而是认真的想了想后,便爽快的点头答应了下来。都是朋友,能帮忙的自然还是要帮一下的。更何况,薇儿也是股东,自己怎么可能拒绝了?咦?想到这儿,张恪不免瞧了瞧唐芯:呵,原来在这儿等着我呢!不过,还真的是难以拒绝啊!

    回到家后,张恪思考了一阵后,决定将《女驸马》这部剧搬上舞台。想要一炮而红,那首先必须得吸引眼球,这部剧光是这个剧名,就已经让人忍不住的想看了。而且这同样是大女主的剧情设定,适合给许合子发挥,又是个大团圆结局,也符合唐芯的要求。虽然重生之前看过这部剧,但太具体的情节倒是记不太全了。好在之前《窦娥冤》的时候,他们的合作模式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了。因此张恪只需要将故事的主线结构写出来,其他的音乐创作,细节完善等自然由许鹤大师来操刀制作。张恪尽可能的将能回忆得起来的段落写下来,例如在另一世里国人耳熟能详的那个唱段: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啊。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哇罩婵娟。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像这一段,张恪可以说是从小听到大的,写下这一段时,他差点儿跟着记忆中的那个旋律哼唱出来,可见印象之深。将这个故事,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等交待清楚后,剩下的就要等许鹤他们上来后,再进行二度创作了。相信有了《窦娥冤》的成功经验,如今要给《女附马》作改编,应该会更驾轻就熟的。

    翌日一早,在入宫途中,张恪绕道周府,进去将那些手稿交给了周薇,让她转交给唐芯。周薇倒是没有想到,张恪这么快就拿出了故事蓝本。一看标题《女附马》,便勾起了她极大的兴趣,不由分说,便细看起来。其实,这不过是个故事框架,还需要进行细节上的完善,若要达到搬上舞台的要求,还需要进行填词编曲等等。不过,仅仅是这个蓝本,就已经让周薇对于冯素珍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了莫名的喜爱之情了。一个坚守爱情,聪明,善良,勇敢,美丽的女孩子,谁会不喜欢呢?

    另一边,张恪走进皇宫,照例放下倾城,让她自行去公主那里后,便坐下来忙自己的事情了。临近午时,皇帝派人来传唤张恪去御书房见驾。张恪匆匆赶到御书房,里面除了皇帝外,还有老师周勃,郭守敬,汪直及许久未见的陈庆之大元帅。待张恪大礼参拜后,皇帝首先笑着开口道:“张爱卿,苏沐爱卿昨日上疏朝廷,他派人去南方赤龙城进行玉米试种的事儿,如今看来,即将大获成功了。”

    张恪闻言大喜,兴奋地道:“哦?这么快吗?不是才去了两个多月吗?怎么这么快就有消息了?”

    周勃笑着接口道:“倒是还没到收成的时候,应该还要二十多天吧。不过,根据苏全的报告,那些试种的玉米,长势喜人,丰收那是一定的呢。他们此次带去了大约五百斤玉米种子,试种了一百亩地,每亩地产粮预估为五百斤,这还是保守估计的。这亩产量几乎等于是大米和小麦相加起来的了,实在不可思议啊。”

    张恪虽然对此有了预估,但当这事儿有了准信后,还是难免兴奋的。无论是这一世,还是上一世,都没有什么事情会比吃饱饭更重要。作为一个农耕文明,“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甚至直达骨髓里。中国人甚至连跟人打招呼,都是一句:你吃了吗?由此可见,人们是有多么的重视“吃”这件事情的。

    正高兴时,郭守敬接口道:“依老臣看来,苏全他们为了试种成功,应该是特意选了些好的地方种植,才会有这么高的产量的。不过,不管怎样,这个玉米,都必须尽快去推广种植的,此乃天降神物啊。”

    周勃道:"要全面推广,目前来看,恐怕还会受限于种子数量不够。另外,种植技术的推广教授,也需要时间和人员投入。依微臣看来,我们应该先拿出一部分种子到各个地方去小范围试种,观察记录在各种地貌下的种植效果和产量。但大部分还是要留在南方让苏全尽量铺开来种植。那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又有了成功的经验,可以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将产量提上去。待到来年时,我们才会有足够多的种子,在更多的地方进行推广种植。”

    皇帝高兴的道:“周爱卿,考虑的周详,就这么办。此事事关重大,周爱卿,后续的工作,还是由你和苏沐继续配合,一定要帮朕盯牢一点,有什么需要都要直接,快速的跟朕报告,不可有所疏忽大意。”

    “臣遵旨。”

    “嗯。另外,你让那个苏全找两个懂种玉米的,另外再带些种子,尽快来京,然后让陈爱卿安排一下,到北方去试种看看。若是,此物也能在北方种植成功,那可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陈爱卿,虽然这是农事,但到时候,你还是要对此事多多上心的,其中关窍,想来你能明白吧?”

    陈庆之自然是明白的,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方一向是人朝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而解决粮食补给的问题,那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若是能在北方多种植成功一种高产的农作物,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啊!陈庆之连忙躬身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