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狼行民国 > 第四十二章:来者不善

第四十二章:来者不善

作者:香烟煨石头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txt.co,最快更新狼行民国 !

    第四十二章:来者不善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灵异事件,比如初到一个从未踏足的陌生地方,第一眼的感觉就非常奇怪,这里的一切都似曾相识,地形地貌乃至将要入住房间里陈设的细微环节等等都非常熟悉;或者福至心灵提前预警,仿佛冥冥之中有人指点你强行改变行程或者计划,避过了即将发生的灾难……。谁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特别是在幼年童年的时候,第六感官格外灵敏,谁也说不清这到底是为什么,但这样的事例很多,科学也无法给与完美的解释。

    甘光复同学今天遇到的情况就是如此,第六感官告诉他,自己被心怀叵测的家伙盯上了。

    就在身后响起一声巨响的时候,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可瞬间他就明白这是虚惊一场,原来路边蹦爆米花的大爷刚刚开锅放了一炮,额的娘喂,吓死额了。

    大爷永远是你大爷,他风轻云淡,给围观的孩子分发刚刚出锅的米花忙得不亦乐乎,根本就没意识到刚才再平常不过的举动,把一个路过的小瘪三差点吓得灵魂出窍尿了裤裆,到现在小心脏还在扑通扑通直跳……

    钱胖子小笼包是一家很有特色的路边小店,风味独特,招揽了许多顾客。随意把板车停在路边,甘光复与杜老大占据了门口刚刚空出的两个座位。

    “两屉小笼馒头,一盘回卤干,一盘盐水鸭。”

    “好嘞,请二位先歇歇脚,马上就好。”

    就在和店小二打招呼的间隙,甘光复同学不露声色地向来路猫了一眼,只见大街上人来人往,行色匆匆,都在为自己的生计奔波,似乎没有人关注这里的一切。

    那种若有若无如芒在背的感觉依然没有消失,甘光复稍微调整一下坐姿,以便更加自然的观察四周的动静。

    果然不出所料,没多久,甘光复就寻找到了这股不寻常的气息源自马路的斜对面是家生意红火的包子铺。同样是路边摊位,一个戴礼帽的账房先生打扮,年龄大概三十岁左右的家伙,在用餐的同时,借助道边的梧桐树树干的遮掩,隐秘的向这边窥视,一般人还真难发现。

    来者是谁,他要干什么?

    甘光复心思飞转,寻仇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除了RB人,自己也没招惹其它是非,再说RB人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找上门来呀!剩下的只有一个结论,那就是钱多多和孔方兄惹来的麻烦。这就不好判断来人的背景和势力,如果被黑道缠身,还真是件棘手的事情。

    这里是南京城最繁华的路段,人身安全暂时没问题,歹徒要动手也肯定不会选择这里,再说按照江湖规矩,现在还处于盘道踩点阶段,离杀猪宰羊收菜还有一段时间。

    只要按规矩来,那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看你的矛利还是我的盾坚。怕就怕那些不讲路数的家伙,一见面就给你来个猝不及防短兵相接以命相搏,仿佛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一副不共戴天的样子……

    谁都喜欢讲规矩的家伙,哪怕你是强盗还是土匪,只要按路数出牌我们都可以交流一哈,斗牛诈金花挖坑都行……

    钱胖子和老板娘手脚麻溜,就在甘光复同学意淫的时候,色香味俱全的中式快餐很快上桌了,两人食欲大开,发起了歼灭战。

    盐水鸭也叫桂花鸭是南京的传统名吃,在宋朝时南京的鸭子闻名全省,明朝建都金陵后出现了金陵盐水鸭,清代时曾作为宫廷贡品,流传了几百年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盐水鸭,能不好吃吗!

    如意回卤干是南京的地道土特产,相传明朝朱元璋时期就有了,将豆腐果放入鸡汤里再加少量的黄豆芽与调料同煮,因汤里的黄豆芽很像古代玉器中的玉如意故被称为如意回卤干。

    南京小笼包又称小笼馒头,最讲究的是汤汁,做的时候要把高汤凝成固体,然后切碎了拌在馅里,上笼一蒸就全化成了汤水,好的小笼包皮薄如纸。吃小笼包的时候也极为讲究,小心翼翼地提出来,放在醋碗里,对着上面一吸,鲜美的汤汁就进了肚了。不过不能着急,不然会烫着,当地人还有一道吃小笼包的歌谣“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

    吃饱喝足,两人拍拍肚皮又重新上路,对面的那个家伙不露声色的吊在后边二三十米远的样子,一路尾随,看来这家伙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啊。

    回到汇文中学,甘光复同学第一时间找来了豹子,让他告诉父亲晚上一定来找自己,有要事相商。

    坐在书桌边甘光复同学仔细琢磨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思来想去,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一个钱字。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树大招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看来让人有心人盯上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三岁小儿怀抱着金元宝招摇过市,肯定会招来许多觊觎的目光,惹祸上身那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

    上海滩拍卖会的事情闹得天下轰动妇孺皆知,稍有根基的有心人肯定能打探到这笔巨款的最后流向,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会信息外泄。看来只有加强自身防范一条道可走,先度过眼前的危机,其它的暂时还顾不上一次性处理。

    晚饭后甘爸爸来到了汇文中学,父子俩商谈了大半个晚上,他们没有将此事告知汇文中学校方,决定自己应对这次危机,不到万不得已,不惊动官方的力量和背后的靠山。

    情分和面子同样是一种资本,这玩意得之不易,不到关键时刻还是不要轻易使用为妙,个中滋味时间长了,不用人教你就会慢慢懂得。

    甘光复将设计好的图纸交给了父亲,让他用最快的时间加工出来,这些东西包括袖箭、鞋刀、匕首等常规防身装备,最珍贵的当属枪支消音器,原本打算通过林耀宗拿到美国换几个小钱花花,可现在顾不上了,先渡过难关再说。

    消声器是指对于同时具有噪声传播的气流管道,可以用附有吸声衬里的管道及弯头,或利用截面积突然改变及其他声阻抗不连续的管道等降噪器件,使管道内噪声得到衰减或反射回去。前者称为阻性消声器,后者称为抗性消声器,也有阻抗复合式的消声器。

    甘光复采用的是美军蝎式冲锋枪最早配套的闭式扩张型消声器。它在前端是靠一个橡胶垫密闭整个消声器腔体,子弹得靠硬挤,从橡胶垫的中间强行穿出去;在子弹穿出去以后,橡胶垫回弹收拢,将大量燃气封闭在在消声器腔室里,减缓燃气的膨胀速度,削弱枪口冲击波和火光噪声。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结构非常简单,设计制造非常容易——实际上就是个能拆装的空筒子,而且消声、消焰的效果很好;但缺点也很明显,弹头在硬挤橡胶垫的过程中,不仅要损失很大的动能,而且弹道受外来扰动非常严重。

    因此甘光复改良设计为无橡胶垫等耗材、采用固定式的内部结构、以多腔室的抗性消声器,姑且称之为‘甘氏消声器’。

    甘氏消声器从原理本身上看,不会对枪械的威力形成影响——但是存在使用上的限制,导致它只适合发射低威力弹药,要保证最好的消声效果,弹头必须以低于声速飞行,否则弹头激波形成的噪声非常尖锐明显。

    这年代的手枪步枪使用的都是亚声速弹药,根本就不用考虑发射高速弹药的事情。

    甘鑑民可是参加过实战的教官,又是枪械收藏家,对这样的发明创造自然喜欢到了骨子里。父子俩仔细商讨了半宿,甘爸爸才赶回去忙活加工。

    军校家属区几乎就是蟊贼的禁地,因为那时候的教官各个都有配枪,而且身手不凡,到那里惹事,简直就是寿星爷吃砒霜活的不耐烦了!

    所以,老甘家目前唯一的疏漏就在甘光复和果果上学来去的路上。民国时期依然是以男尊女卑为社会主流,甘鑑民父子果断放弃了对果果的保护措施,按正常轨迹生活,这样一来可以麻痹对手,二来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摸清对手的底细,拿出最得力的应对措施。

    突破口就选定在甘光复身上,除了甘妈妈,甘鑑民把此事唯一告诉的外人就是董长寿。

    董长寿的祖辈就是寿鹿山最好的猎人,他的父亲就是家乡人人皆知的‘董枪手’,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亲如手足,知根知底,当然是最佳帮手的不二人选。

    接下来的一切顺理成章,甘妈妈突然得了风寒卧床不起,百善孝为先,消息传到学校,这事谁也不敢阻拦,顾楷文校长不得不给禁足的甘光复松绑,让他每天上午上学,下午在家照顾母亲,两头兼顾。

    带着校长和老师们关切的问候,甘光复同学急吼吼踏出了汇文中学的校门,那一道熟悉的目光再一次如蛆附骨如影随形。

    这一次,那家伙变身为一个普通的黄包车夫,大方的迎上前来:“同学,坐车吗?又快又稳,包你满意!”

    黄包车夫身后不远处的公交车站站牌下,一身工装的董叔轻轻摇头,甘光复看在眼里立马回答道:“不坐,我要去军校家属区,公交车马上就到了。”

    “好的,以后用车就言语一声,我就在附近拉活。”

    “谢谢叔叔,再见!”

    甘光复同学一脸的知书达理阳光灿烂。

    这家伙一米七出头,相貌普通,身板结实,两只大手的骨节上明显有积年的老茧,一看就是外家高手

    甘光复与这个不明身份家伙的第一次交锋就这样轻描淡写的结束,没有溅起任何的火化,不免有些小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