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狼行民国 > 第二十一章:远东名校

第二十一章:远东名校

作者:香烟煨石头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txt.co,最快更新狼行民国 !

    张乃燕(1894—195字君谋,号芸庵,吴兴南浔人。

    他初进正蒙学社及浔溪公学读书,与朱家骅、叶楚沧等有同窗之谊。后入杭州府中学堂,毕业后进苏州东吴大学攻读化学。

    民国元年(1912)参加中国国民党,民国二年,出国去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伦敦皇家理工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专攻化学。民国8年(1919)获日内瓦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民国9年受聘北京大学任化学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授。

    北伐胜利,国府建都南京后,张乃燕于民国16年(1927)4月,任JS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是年秋,南京东南大学改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任命张乃燕为首任校长。

    三十四岁就担任大学校长兼任省教育厅厅长,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28年1月4日,星期三,农历腊月十二。

    这位年轻有为的大学校长,在南大会客厅迎来了提前预约好的客人,汇文中学校长顾楷文和他的得意弟子甘光复同学。

    “顾老大驾光临,陋室蓬荜生辉,您老快请坐。”

    “君谋言笑了,老头子那里担当得起‘大驾’二字,今年秋闱高抬贵手多收几个汇文中学学子,那才是对老夫最大的抬爱。”

    “顾校长把汇文中学打理的井井有条那是学界有目共睹的事情,贵中学教学有方师生努力,在刚刚结束的试点联考中独占鳌头,令不才羡慕和敬仰,您老不要敝帚自珍多向学生传经授宝才是,那里还用得着学生开后门,真要那样还不自讨苦吃,哈哈!老校长,这位学子您老不给我介绍一下?”

    “反正老夫不管,录取人数达不到老夫心中的期望,我们两个校长肯定会好好谈谈,到时候别怪老夫翻脸无情,哈哈。君谋,这是劣徒甘光复,高一年级学生,他有道考题把老夫难住了,特来向求援,你可不能推托。”

    “顾老,这小子是不是八年级跳级的哪位,听说后来与教育长斗法,流传出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雄雌’,还有‘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红酥手,黄藤酒,两只黄鹂鸣翠柳’的文坛佳话,大伙都埋怨您老辣手无情,摧残了后文,不免令人惋惜啊!”

    “张校长好!是学生顽劣不懂事,让您见笑了。”

    “好小子,你的那篇跳级短文我看了,不错,有一股子‘舍我其谁’的傲骨豪气。说吧又出什么幺蛾子难为老校长,是不是欠收拾啦!”

    “张校长,学生给您送钱来了,让南大多购买几件教学仪器而已,你可不能把学生拒之门外。”

    (习惯上,大家任然把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称为‘南大’。)

    “奥,难道说这世上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拿来我看看,能有汇文中学粉笔厂的收益,到时候我做主破格录取你小子。”

    看来这个教育厅长也是位实干家,对于汇文中学发生的事情门清。

    “我要自己考进来,否则我宁可不上贵校。”

    甘光复同学梗着脖子就像一头倔驴。

    “哈哈哈哈!”

    老校长笑得爽朗大气,腰板挺直如同一颗欺霜傲雪的老松。

    张乃燕校长苦笑道:“就当我没说!”

    “张校长,这是在顾校长,王永成老师和我父亲的指导下,学生做的策划案,肯定有许多疏漏之处,请南大的教授多多指导。”

    “顾老,您请喝茶,学生看看这道考题有多难。”

    张校长坐到办公桌后面,静心看起了甘光复同学递给他的一大摞资料。

    “《纺织设备技改升级策划案》,这可是个大课题。

    校企合作……,实用技术转化……,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大学生实习基地……。”

    张乃燕校长渐渐地眼中流露出一抹亮光,他对一旁伺候的校办主任说道:“马上通知工学院周院长、理学院顾院长、商学院胡院长到小会议室开会。”

    于是乎,甘光复同学在会议室见到了这些民国时期响当当的牛人,周仁、顾毓琇、胡雪峰……

    《纺织设备技改升级策划案》的求教座谈也变了味道,开成了一场毕业论文答辩会,导师们各个言辞犀利,抓住每一个细节的小小疏漏,穷追猛打绝不放过;甘光复同学不卑不亢沉着应对,每一个技术资料的出处都标识的一清二楚,每一个设计原理、数据推导,都会在会议室临时搬来的黑板上验算的有理有据……

    论文答辩会的参与人数不断扩大,数学系、物理系、机械系、电机系、工商管理系、国际贸易系、会计系、外语系、法律系……,逐渐会议室成为了牛圈,甘光复同学成了牧童。

    不过这个牧童有些可怜兮兮,如同混进牛群里的小老鼠,不一会,问题就找出了一大堆,小九哥眼看就要哭了,泪珠在眼眶里打圈。

    最后,顾楷文校长实在看不下去了,拍案而起:“见识了,这就是堂堂南大,一帮大教授,对一个一年级的高中生群起而攻之,传出去也不怕让人笑话。”

    “咳!咳!顾老,你不说我都忘了这小家伙才高中一年级。您看已经中午就餐时间了,副校长长陪您老和高徒随便在学校餐厅凑合点。我看问题也找的差不多了,我和教授们总结一下,拿出个修改方案,保您老满意咋样?”

    “这还像个样子嘛!”

    顾楷文校长老怀大慰,在一片跌碎眼球的‘噼啪’声中,带着甘光复同学昂首离去。

    “君谋,那个小家伙真的是高中生?”

    “不会吧,肯定搞错了。”

    ……

    “诸位,小家伙就是如假包换的高中生,不过这家伙有些妖孽,前段时间流传的‘红酥手,黄藤酒’就是这小子闹出的动静,你们说,我们做的是不是有些过头了?”

    “校长,你说这小子在高中瞎混什么,赶紧弄过来才是正理,到时候交给我带着,免得走了歪路。”

    周院长打着如意算盘。

    胡雪峰院长笑道:“老周,你还不知道吧,现在风靡南京城的小鱼儿弹弓、汇文中学粉笔厂、即将上市的国产文具盒都是这家伙一手搞的,天生就是个商业奇才。你看桌上的技改方案,简直就是惊天之作,稍加完善,就可以作为经典案例来操作。”

    …………

    “诸位稍安勿躁,没看见老家伙护犊子的样子吗,纯粹找不自在!这件事情不急,慢慢来,先搞掂小家伙再说嘛!”

    “此话有理!”

    “那就先按院系分几块,把技改方案做漂亮,其中可是油水不少,先把好处拿到手,其它再说不迟。”

    “哈哈哈哈!”

    …………

    虽然已经放寒假,但南大的大部分教授都在南京城居住,所以【纺织设备技改升级策划案】的后续完善工作进展很快,这几天甘光复同学被抓差,出没在南大校园的各个院系。

    虽然时局不稳有些数据无法统计,但南大商学院预估,仅在‘上青天’三地就有纺织企业五千多家,织机五万多台,从业人员近五十万人,年产值占工业收入的半壁江山

    民国纺织业和面粉加工业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支柱产业。

    “上青天”是特指中国三大纺织工业基地。这三座城市是清末民初最早出现纺织工业的城市,是中国纺织行业的领头羊。

    先说上海,这里有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建成于1889年。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上海正式开埠,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包括鸦片在内的大量西方商品涌入中国,其中洋布一系列,每年售银三千多万两。所以在1876年,李鸿章决定进口纺织机器,开办纺织厂,“期渐收回利源”。

    从清末到民国,上海出现许多名噪一时的纺织大王,包括刘国钧、荣宗敬、吴昆生、穆藕初、郭隶活等等。荣宗敬是荣毅仁的伯父,他在上海创办了申新纺织厂(一至九厂)。到40年代末,上海纺织工业共有企业4552家,作为纺织工业主体的棉纺锭达243.54万枚。

    再说青岛。纺织业在青岛被称为母亲工业,民国时期纺织业总用工人数就达近十万人,几乎每个青岛人都能从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中,找到纺织人的身影。

    30年代中期,青岛有纺织工人3万余人,棉纺锭56.84万枚,织机9286台,建立了纺纱、印染、机械制造等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的体系,规模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到20年代末,天津纺织厂家数达1407家,总资本额为2687.05万元,占当时天津民族工业资本额的30%。天津的纺织厂多临海河、北运河、新开河、金钟河而建,棉纺厂厂内有码头,河北、河南两省的棉花经运河运进天津,那时候上海到天津的轮船还能通航。

    纺织业包括棉纺织业、地毯工业、织布工业、针织工业四大分类,之所以引起南大的高度重视是因为这次技改升级具有提升行业产能的整体效应,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甘光复同学的技改针对的是棉纺织设备,要推广到整个行业还需要做很大的改进,而目前厂家的设备主要来自于RB和欧洲,型号各异千差万别,要做出面广量大的市场调研普查才能对症下药,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得手。

    先行试点,总结经验,这是任何改革中都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眼看小年临近,但南大教授们效率极高,热情似火,一支由工学院周仁院长率队的工作组赶到了上海,中国纺织业的技改序幕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