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八十六章 拆边框行动

第四百八十六章 拆边框行动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txt.co,最快更新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如果说智力与智慧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也不好下定义,毕竟,中国的词汇,具有整体性与模糊性,并不能因为词组的共同字而产生必然的精确联系。”万老师又回到他熟悉的哲学逻辑式表达了。

    “但是,不管智力与智慧区别如何,它们都是在我们大脑中运行的,难道,科学界就没有这方面确定的研究成果吗?”我的问题不仅仅想说它们产生于一个地方,并且,它们都属于精神与意识层面的东西,事关人类认识论的概念,肯定有相通之处的。

    “不知你们听说过一个词没有?”小胡一边给我们续茶,一边平静地问到:“有个词叫脑洞,听说过吧?”

    “愿闻其详”万老师在知识面前,始终是谦虚的。

    “脑洞大开”曾是年度流行语之一,其意思是人的想象天马行空,联想极其丰富、奇特,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词语中的“脑洞”则是大脑中需要用想象力去填充的“洞穴”。但你知道吗?我们的大脑中真的存在着一个个的“脑洞”!

    大脑中的神经传导束是信息传递的电缆,它们数目庞大,构造精美,看起来如同热带雨林中茂密的树冠般繁杂无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它们高度集成,效率极高,每一条传导束回路都设计得恰到好处。它们看起来繁杂无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阐明这数以万亿计的传导束及其协同工作的机制。

    为此,神经科学家使用一种特殊的数学方法,试图揭示大脑的秘密。这种方法不再把研究焦点集中于神经电缆本身,而是放在了这些电缆之间的空隙上。因为,这些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中的神经电缆网络间布满了“洞”。

    200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认知神经学家奥拉夫?斯波姆提出了“连接组”计划,这个计划旨在描绘出脑内每一个连接。2009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启动了“人类连接组”计划。这个计划中,建立了一个由数千名志愿者的颅脑扫描结果组成的数据库,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数据库对脑结构及其对应的功能进行检测。这些数据帮助科学家验明了180个脑区,其中97个脑区是此前我们不知道的。

    几乎所有的“连接组”研究都使用了一种叫作图论的数学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网络被拆解为“点”和“线”,即图论中所谓的“节点”和“边”。在大脑中,灰质就是“节点”,而白质就是“边”。

    利用图论的方法,大脑的连接组就是一个“小型世界网络”,每个脑区内部都有密集的联系,脑区通过少许“边”连接到其他的“节点”,而节点起到类似集线器的作用。荷兰科学家通过比较人类连接组之间的差别发现,节点间的“边”越短,人的智商越高。这个现象可解释为脑中的连接越短,整合信息就越容易。

    想象一下,当你出去遛狗时,拴狗的皮带断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需要先想出一个替代品的意象——长而薄、柔韧而又结实的东西,同时梳理你的记忆,找到符合要求的东西。绳子?或者是腰带?这种情况下,图论就有些无能为力了。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使用另外的数学工具——拓扑学——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拓扑学也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能提供一些图论不能提供的数据。对于图形,几何学用角度、边长等描述其的特点。但在拓扑学里,距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图形上点与点之间是否以同样的顺序相联系。

    因此,在拓扑学里常说,面包圈和咖啡杯是一个形状。因为,如果咖啡杯用一种柔软的材质做成,可以随意拉伸压扁的话,你就可以将它重新塑成一个面包圈的形状,既不用破坏杯子的轮廓,也不用加入新的成分。实际上,拓扑学强调的是连接中的空隙,例如杯子的手柄和面包圈的中心。围绕着这些空隙的是一些环。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数学家罗伯特?格里斯特的研究小组对8名健康成年人的大脑进行扫描,鉴定了他们的83个相同的脑区,包括感觉区,如视皮层以及大脑深部与记忆、情感有关的区域等。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众所周知的:脑区间是高度连通的。

    接下来,研究小组对那些与其他脑区密集连接的区域进行二次分析,这些区域被视为单独的信息处理单元,即拓扑学中所谓的“团”。当研究小组把注意力集中到“空隙”这个拓扑学强调的概念后,他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发现:大脑连接组的“洞”将不同的“团”一一分开。这些“洞”由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联系环路环绕而成。

    巴塞特推测这种“团”与“团”之间保持隔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相互干扰;最重要的是,信息必须通过“洞”的“边”在“团”与“团”之间传递,而不能直接跨越“洞”的空隙。范德赫维尔认为,这一发现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大脑功能的窗口。特别是一些脑区间的环路参与了大脑的执行功能。这是一个心理过程的集合,它允许我们制订计划,控制冲动、注意力和恐惧。而既往的观点是各个脑区独立工作,之间没有信息交流。

    例如:当你看到草地上有一条蛇,信息从视觉皮层传到杏仁核,大脑启动威胁警戒,信息传到运动皮层,身体移动离开现场。前额叶皮层也同时获得信息,进行记忆查对,最终确定它其实是一根枯树枝,最后信息返回杏仁核,关闭威胁警报。大脑的执行功能如此令人着迷,它使我们经验丰富,变得聪明,为我们提供自控力和理性。

    现在,科学家已认识到拓扑学的原则在大脑中的信息整合中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许是时候放弃对神经电缆本身的关注了,如果我们想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大脑,就需要对大脑中的“洞”进行更多的探索。

    他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点什么,问到:“或许,洞隐藏着什么,只要拆除边界,或者拆除神经束的边框,就可以极大地扩充大脑的能力?”

    小胡笑道:“科学还没有证实你的猜想,但,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也许佛教让我们在禅修中,拆除世俗意识的禁锢,也有这个目的呢?”

    他的猜测,引起了我们更大范围的讨论。我们都有过禅修的经验,尤其是他们两个,可以说是对此深有体会,所以讲得非常专业。

    什么是世俗意识禁锢?譬如:我们认可的“东西南北”。我们习惯的“早、中,晚”。我们经常感受的“疼、伤、苦”等等,都属于世俗意识禁锢范畴。这些所谓的认可或感知,其实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长久沉淀于这些认可或感知,所以就显得“真实存在”了。正因为这些世俗意识禁锢,才导致我们时常被蒙骗,以为实有。这就是无常相,但不是无常。无常相,就是有知觉地感知或在感知中有知觉的认可。

    无常,就是能够推动这些有知觉地感知或在感知中有知觉认可的能量,就是我们的心念。简单说无常就是我们心念的变迁运作。无常性,就是已经远离了心念变迁的运作虚相。简单地说无常性,就是离念无别心。

    如果大家实在很难明白,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方便说明:无常相,就是波浪。无常,就是风。无常性,就是水。波浪不可能长久存在。它的存在形式是不间断地浮现,所以就是无常相。而无常的显现,我们是看不见的,但不代表它不存在。譬如风的启用,导致波浪显现。但风也不是持久显现的,也是不间断浮现的,所以就叫作无常。风一显现,则波浪起。波浪起,就是无常相的启用。风的显现,就是无常的启用。

    假如你明白了波浪是无常启用后显现出来的虚相,如果能远离这样的虚妄想相,就是无常性的浮现了。也就是说当你明白了波浪是因为风的启用,才显现。但显现的只是波浪这个相。而波浪这个相又离不开水,也终究回归于水,就是无常性了。大家一定要明白,波浪回归于水,实非真的就回归于水,而是方便解义。如果你再远离了这个方便解义的文字名相,就算是真正通达了无常性的实际运行轨迹了。

    譬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太阳之所以从东方生起,不是因为太阳,而是因为地球的运转发生了变化。同样的道理,太阳又从西方落下,并不是说太阳果真从西方落下,而是地球运转发生变化的缘故。这就是无常、无常相,无常性。明白了这三个世俗意识禁锢的道理,我们才可以继续为大家“禅析”更实际的禅定修证。

    地球,是我们的大因缘。我们则是地球的小因缘。我们之所以认可东西南北,是因为我们身在这个大因缘相中,有着对这个地球根深蒂固的意识认可或分辨。但这样的东西南北,只存在于这个地球上面。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意识认可,也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感知和分别感知当中。假如远离地球,你给我找找宇宙哪里是东西南北?

    所以,我们从无量劫,意识就已经开始吸收并长久沉淀这些世俗感知和感知分别,直到我们的意识有了可以长久依附的因缘相为止,才可以完美启用,延续不断。这些因缘相,必须借助我们的意识感知和分别感知,才能随意蒙骗我们,颠倒本性,认假为真。在深入禅定时,如果不能彻底消融或完全冥灭这些虚妄心识感知,我们的禅定就一定受阻,无法顺利深入。

    世俗意识禁锢,是一切世俗人不得解脱和自在的第一道门槛。也就是说我们世俗人,竟然连这一道基本门槛都无法超越,又怎么可能深入大禅定呢?

    所以,每一道门槛,我们的每一念,都必须相应于这样的觉力,才可以顺利成性,安然运行,毕竟成觉。这个过程就象潮湿的木柴,必须在温度充足的火焰中,持久燃烧,方才把水气释放完全,然后木柴就自然释放它本身的燃烧性,完全相应于火焰,完美燃烧,毕竟融合于火焰,火火成性,无所不灭。

    大家知道,早晨有点冷,中午有点热,晚上又冷了下来。果真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稍微懂点科学的人都知道这个季节变化的运行假相。同样的道理,你烦恼了、你快乐了、你妄想了、你烦躁了、你见性了,你开悟了,果真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这些都是你的世俗意识禁锢的缘故,实非如此。

    这是什么意思?如同早晨冷了,太阳依旧。中午热了,太阳依旧。晚上凉了,太阳依旧。难道热与冷,真和太阳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的话,我看和你妄想有直接的关联。譬如:你顽固地认为早晨就是冷的。可与你同在地球另一面的人却认为你所认可的早晨,其实就是他们的中午,应该是热的。你们斗的过来的?同在世俗意识禁锢的操纵中,有什么可以争斗的?这就是无明业的缠绕。

    这如同你拿着镜子,告诉他人说:你们看,我看见镜子了。这样的人,不觉得愚痴吗?幼稚吗?天真吗?弱小的蜜蜂,只能在蜜蜂窝里飞舞炫耀。一旦遭遇直升飞机时,恐怕这样的蜜蜂,连自身变为尘埃,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譬如:看见波浪,必先起觉。因觉平等,明净显现。则波浪就是水。离此波浪与水之想,毕竟不牵,就是相应启用了你的觉力。至此,见波浪还是波浪,见水还是水,毕竟平等,无有造思,就是菩提妙明性的显现。能够达到这样的禅定冥想,才算入门。

    “这等于是打破了所有概念与意识的基础,按我原来所学的哲学原理,这个世界就不可知了,那太恐怖,我不敢随便这样想。”这是万老师,基于自己的专业,对这段讨论的感慨。

    “这只是个猜测,其实,佛教没有那么急,让你打破一切。”小胡笑着面对我:“庄老师,估计你跟我一样,第一个让你禅坐的人,肯定要你打破我见,对不对?”

    我点点头,承认到:“是倒是这样,但是,让我突然想象失去自我,我也不敢。我没有了,跟死亡差不多了,太吓人。”

    “起码,别人要求你,先去掉你认为,这个观念吧?”

    这倒是,因为去掉“你认为”,可以扩充想象和观察的自由度,也属于拆除边框的行为。

    人们都活在他的“认为”里,凡事没有你的“认为”你会怎么样?没有你的“认为”你会如何?你完全没有“认为”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认为”制造一个故事。你活在“认为”里你即活在一个故事里。没有你全部的故事你是一个什么?

    念头在你的里面升起,而你不认同它或你完全不被它拉走着,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不认为造成你痛苦的念头是真的,你会如何?造成你痛苦的念头是真实的——你百分之百的确定吗?你的痛苦和你的念头之间是什么关系?当你对你的念头作不那样的“认为”时,你的痛苦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认为”是一条限定,一旦你进入你的“认为”——你就进入了某个限定的世界,你再也无法活在其它的层面。“认为”之后是你坚信的世界,是一个狭窄的世界,是一个套子,一个你自己走进去并不愿再走出的笼子了。“认为”制造你误以为真实的幻觉。坚持着自己,使幻觉真实着它本身。如果你对自己的“认为”一天不动摇,幻觉就自以为真的存在一天。假如没有你坚持的“认为”,幻觉还会存在吗?幻觉是“认为”的结果,而“认为”是幻觉的起始。

    你的“认为”创造一条道路——当你坚持着你的“认为”你就走在狭窄的道路上。“认为”不可能是一片平原,“认为”制造着羊肠小道。“认为”制造有限的胡同,它让你只见到你事前心所设定的妄相的世界,你不可能见到更多的——因为“认为”像刀子一样切割了那本来存在的广大无边的世界。当没有你的“认为”时,你面前是一片广大的大地,一旦有了你的“认为”,你就立即在广阔的大地上造出一条路来--那是一条狭窄的路、即使它再宽。

    世界象一大块完整的蛋糕,而你的“认为”则像刀叉,它的侵入、掠夺或瓜分让你获得蛋糕的一小部分,它让你失去了整块蛋糕。蛋糕在你的面前,假如没有你的“认为”——假如你的“意识”不去切割那蛋糕,会是什么样呢?你将拥有整块蛋糕。切割让你盘里蛋糕的数量减少而不是增加。没有你的切割、你的认为,你将有整块蛋糕,一旦你切割、你“认为”,你的蛋糕减少了。这就是你判断、认为、有意识而为结果。努力让你在失去什么,而不是增加什么。你的“认为”狭窄了你的心。

    头脑是台切割机,是个建筑家,它把整个宇宙完整的空间切割开来、垒造成一个又一个窄小的空间。对于完整的存在来讲,头脑是一种破坏。头脑一生都在做着它自以为是的荒唐之事:它砸碎本来完美的存在,构建它认为中的完美的存在。头脑的疯狂在于头脑太相信它自己了。而去“认为”、“认为”、“认为”……就是头脑的工作,没有它的“认为”它会失业。

    每一个“认为”都是一个头脑,你有多少“认为”你就有多少头脑。而人的头脑越多,他就越活的狭窄。去“认为”像头脑编织一架笼子,它像是你去抓一只长着翅膀的鸟放到其中--而你的心就是那只鸟;去“认为”就像去垒造一座监狱,但它却把那艰苦的建地狱的人给投入其中,就结果就像你在山坳里下了抓兔子的套结果你自己的脚被勒住一样。

    你知道自由要干些什么吗?自由就是去除你那些“认为”。没有你的“认为”世界会如何?当你坚持你的认为时,是谁在不受限和不自由?谁囚禁了你的心?没有“认为”时谁还在烦恼困苦?

    你知道所谓的修行是干什么的吗?那就是达成你的自由的!而自由如何达成?那就是去掉你头脑里的新的与旧的“认为”。阻止你的头脑继续去“认为”,这就是“心”的工作之一。不活在自己的“认为”里,你将自由无限。自由的工作就是解除我们时刻创造着的“认为”;没有“认为”对我们的囚禁,我活在更广大的宇宙里。

    “认为”利用着“概念”铺设自己要走的道路,拿着“判断”的镰刀扫割着原野的花草--而这种行为在把你引导一个窄小的地狱而不是宽广的天堂。“认为”的把你引入固定、僵硬、窄小和受限之中。没有“认为”你会怎么样?…当你头脑里所有的旧的“认为”死得干干净净、而新的“认为”又不会再产生时,你会是怎么样?你将无边无际,你将自由无限。

    不再活在我们的“认为”里,将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之一。看看“认为”之后人们产生的“应该”或“不应该”,它造成了我们的痛苦。当没有我们坚持的“认为”时,应该或不应该就不是问题。你想自由或无苦吗?消弥你坚持“认为”的心就是那自由的工作内容。如果人生有一个工作就叫修行的话,我想这就是。

    “当没有你认为时,你在哪里呢?”我问到。

    小胡说:“你将不复存在。”

    “为什么?”我追问到。

    万老师重复了那句老话:“我思故我在。”